面對朝廷接二連三下達的催促令,端方在船上急的團團轉。
他派人找來大量的縴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每天拉行不過幾裡水路。
運氣好時,也不過上行十幾裡。
端方的湖北新軍遲遲不能入川,急煞了處於烈火炙烤中的趙爾豐。
有人給總督打小報告,說端方因畏懼保路同志軍,故意慢騰騰地拖時間,其實他不想進四川。
還聽說他一路上欣賞三峽風光,悠閒地在船上吟詩作畫,把入川鎮反當成了一次旅遊。
說實在的,端方也是有意在拖延時間。他在等趙爾豐徹底垮臺,朝廷正式任命他當四川總督那一天。
趙爾豐聽了報告後氣得吐血,他憤怒上奏朝廷,要參掉端方的鐵路大臣職務。
端方接到朝廷的嚴令斥責後,急得豆大的汗珠直往地下掉。
同時對趙爾豐反過來彈劾自己,恨得咬牙切齒。
端方決定分兵,以少部分軍隊作先鋒,令他們翻過巫山山脈,從旱路去成都。
可是入川的旱路都是崇山峻嶺,行軍難於上青天。
再說了,湖北新軍也不願意急急地趕去送死,他們寧願如蝸牛般在大山裡爬行。
趙爾豐眼見成都被保路同志軍圍困,外省的援軍久久不到。
決定派統制朱波瀾和提督田武魁,率領清軍精銳部隊開啟南門,衝出同志軍的重圍。
企圖南下佔領戰略要地新津縣城,以便開啟往南或往西的通道,為自己和清軍拓展生存空間。
那天,田武魁和朱波瀾各帶一萬五千精兵,做好了出城準備。
趙爾豐一聲令下,安裝在南門城樓上的數十門火炮齊聲轟鳴。
清軍突然開啟南門,三萬精銳部隊從南門衝出去,快速向南郊突圍。
川南同志軍統領侯寶齋,早已在南門外佈置了三道防線:
侯寶齋親率南路同志軍組成第一道防線;
劉自強率領原紅燈教人員組成第二道防線;
雙流及鄰縣同志軍組成第三道防線。
各路同志軍在南門外死守阻擊陣地,清軍發起數十次衝鋒,同志軍的陣地多次失而復得,雙方形成了拉鋸戰。
川南同志軍與清軍在南郊,相持近半個月。
終因民軍的武器落後,後勤供給跟不上,人員傷亡較大等原因,三道防線最終都被清軍突破。
侯寶齋不得不下令川南同志軍撤出南郊,退回到雙流和新津縣城一帶佈防。
各位看官,新津縣城是成都西南的門戶,三面環水,外來兵馬要兩次渡河,才能到達城下。
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軍如果佔領了新津城,往南可以從水路南下重慶,與端方的湖北新軍會合。
往西可以打通川藏通道,去川西大山與邊防軍將領傅榮華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