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八十三章 烤魚,高山流水

魚因生長環境的不同,基本可以分為三類:河魚、海魚、山魚。

河魚,顧名思義,即是生長在河水中的魚。因為內陸大小河域分佈較廣,所以河魚也是最為普遍、最為大多數人熟悉的魚。

海魚則一般是指生長在海水中的鹹水魚。

吃慣了河魚的人,通常會很難接受海魚的味道,會覺得其腥。同樣,吃慣了海魚的人,也基本對河魚不太感冒,覺得河魚不用吃,光是聞起來,就有一股濃重的土濁味。

山魚其實也是河魚的一種,但是專指生長在山溪中的魚,一般來說,可以算是河魚的“純淨版”吧,汙染較少,營養較豐,然後,就是味道比較鮮嫩。

前世時,在方天來的那個時代,“魚”,這種本應是美食中一個大分類的食單,漸漸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河魚自不必說,由於內陸土壤及河域的大面積汙染,哪怕是野生魚,也開始變得劣質起來,至於那些由各種飼料和激素堆積出來的人工養殖魚,那就更不用說了,那樣的魚吃下去,與其說吃的是蛋白質,不如說吃的是各種激素。

那個時代,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中老年人大面積的肥胖症以及高血壓之類,與那些人工養殖的魚肉,有著極大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海魚麼,因為成本及捕撈技術的關係,大多數時候,被擺在大眾餐桌上的,也只是近海魚。——而眾所周知的,近海之中,汙染甚至要超過一般的內陸河域了。

至於山魚,因為不普遍,所以只能是近山者得其利了,與普通大眾,還是無緣。

綜其三者,只能說,那個時代。對於美食或者美食家來說,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黑暗時代。

時間往前推移,現代工業還沒有興起,大地汙染較少。幾可不論,可食用物種更是豐富。時間往後推移,待工業水平一步步走高,以及人們終將意識到那樣的汙染難以忍受,大地之上。慢慢地,還是會回覆到一派山青水綠。

獨有那中間的一截,“悽悽慘慘慼戚”。

這或許也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黎明前的黑暗?

三四百米的距離,雖是漫步,也是轉瞬即到。淡淡的懷想與浮思之間,方天已是從身邊的山溪之中,攝出了十來條八九厘米左右的小魚。

這些小魚個頭不長,但是走的橫向發展路線,整體看去。就像是一片橢圓形的樹葉。

看其形,觀其狀,雖然還未加工,美味已是可期。

嗯,以方天前世那三流美食家的眼光來看。

回來的時候,小loli還是懶懶的樣子,於是方天也就把接下來的一切都包辦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整地,然後再支個烤架。

唔。方天是想把這些小魚烤著吃的。

前世時,作為一個美食家,烤魚之類,方天自是吃過不少。排除那些亂七八糟的大雜燴類烤魚不談。在取料上,方天喜歡並且也留下較深印象的烤魚,大抵有幾種——

荷葉烤魚。

松針烤魚。

香茅草烤魚。

薄荷烤魚。

用荷葉來烤魚算是最普遍的。

古樂府中有一首小詩是這樣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雖然從內容上來說這首小詩的後面幾句完全是湊字,明明縮成一句“魚戲蓮葉東西南北中”就好了嘛,偏偏囉囉嗦嗦了那麼長,但是讀起來,還是很有感覺的。

詩有感覺,而詩中描寫的東西,就更有感覺了。

每年清明前後,荷葉開始出水,然後從娉娉婷婷,一路長到鬱郁森森,其時,卻正是暑熱開始來臨的時候。炎陽增暑食無味,咋辦?

依水傍荷的人這時就有福了。

取魚邊荷,取荷間魚,荷葉開水焯透或略作蒸煮,把處理好的魚一包,弄成個包裹,然後不管是置於蒸架還是蒸籠,蒸熟之後,便是清香滿屋。

魚的嫩,荷的香,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道暑熱中的清涼。

這是荷葉烤魚。

松針烤魚卻是住於松林邊上的人家,將凋落的松針收集起來,作為柴禾,小火燻烤著置於其上的魚,燻烤得法的話,其魚質不老不嫩,不膩不澀,一口咬下去,熱氣伴著鮮香,撲鼻入腹,饞人肺腑。

香茅草與薄荷烤魚與此兩者也大抵類似,香茅是作為草繩捆在魚身上,薄荷卻是作為“綠玉片”嵌在魚身上,烤制之後,前者悅鼻,後者爽口,都是各有風味,各具擅場。

此際,方天卻是取的竹葉,取的竹筍,取的竹節,作為烤魚之輔。

竹葉自是用來生火,而竹筍,卻是經過一番熬製,取得筍油之後,作為筍脯,包在魚上,然後置於竹節上,入火慢慢燻烤。

在烤制的過程中,方天則時不時地,把剛才製得的筍油,噴灑在魚上。

如此這般,還沒待烤熟,一股奇特濃郁的香味,便在此間,幽幽透透地散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