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二十七章 如與天地合,細雨潤身心

七星湖。

方天站在島邊,靜靜看著湖面,偶爾,又轉換一下視角,看著這天光水色。

雨,終是降落了下來。

和去年一樣,雨季剛開始這個時候的雨,還是很纏綿的,整個天地,水與霧交織在一起,雨點不大,卻勝在密集,連綿不斷。據說,這樣的雨最容易產生大面積的負離子,從而讓空氣清新。

這個念頭在雨初始的時候於方天意識中閃過,轉而卻是讓他搖頭一笑,這個世界,空氣本來就夠清新的了,真是不在乎這種形式的錦上添花。

所以這“花”就不是添在空氣中,而是落在水面。

一朵朵小花在水面綻放,卻又被一直不停流動著的湖水打擾著,讓方天彷彿看到了春來郊野,千千萬萬朵無名的小花在春風中招搖。

去年此時,這雨帶給他悽清和彷徨。

今年此時,這雨卻只是給他帶來沉靜和安然。

方天本來只是靜靜看著的,但看著看著,不知怎麼回事,這雨卻似乎不僅落在了湖面,同時也落在了他的心湖之中,然後,在一種莫名的牽引下,他整個身中的氣血,也如外面這雨,在流動起來。

好像他的頭頂就是天空,而他的身體就是這天地。

氣血如雨,從上而下,讓他的這個天地,也變得水霧空濛。

有下則必有上,如此方為迴圈,那上,同樣也和這下一樣,細微,而且纏綿。

不知不覺地,方天的整個身心感受也都變得細微起來,同時,他感覺自己也似乎消失了,他自己的身心小天地,因為同步。和外面的這天這地,好像融合在了一起。

“蒼黃如衣,天地如袖。能收天地在心,方能放身於天地。如此。則縱然囿一井之內,也可以得大大世界。”

這是方天去年刻於井中石壁的話,那個時候,以此時的眼光看,他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修者。所以這話,也並非是修行之語,修行之悟,而只是基於常人層面上的一種心理感懷。

但這時,方天感到自己此時的身心居然卻正應了這句話,既“收天地在心”,也“放身於天地”。

這是不是前世華夏古代所謂的“天人合一”呢?

方天不知道。

當下,修行的根本與宗旨,以及道路,對他而言。已無奧秘,但對於這道路上的種種,他卻並無認識,既無秘錄查閱,又無師者告知,所以,對於此時的身心狀態,他是名副其實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過話又說回來,知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也無所謂。

一步一步走過,該知道的,將來總會知道。就像他此時回首,對身後的一切。盡皆瞭然一樣。

若為法師,必知學徒事。

若為大法,必知法師事。

若為聖域,必知大法事。

如此,“前知”、“先知”又有何可貴呢?站在山下,實不必知山中山頂風景如何如何。只待他真的到了山頂,放眼望去便是。

那時,所望皆是風景。

淡淡的思緒浮過,然後,方天的心神一片浩渺,如這天,如這地,而身體之中,氣血流注,如這湖,如這雨,慢慢地,就真的進入了“既無天地也無我”的狀態。

安迪和希巖兩人返回島上時,就看到了這一幕景象。

他們看到了他們的會長大人,靜靜地站在湖邊,站在雨中,身周沒有一點元素的波動,一如常人,那雨,也沒受絲毫遮擋地,淋溼了那衣,那人。

其實,他們是從島邊經過的,但直待落足於島,兩人才驚奇以至於驚恐地看到,有一人,靜靜地站在那裡,離他們的距離,不過百十步而已!

換言之,之前瞬移的時候若稍有偏差,他們甚至可能直接瞬移到那個人身側。

但這怎麼可能呢?

可能到以他們法師的層次,之前遙遙感知的時候,也沒感知到這裡有個人。別說人了,就連一根小草都沒有感知到!在元素感應中,這裡,本應是一無所有,

以前,方天有從他們的感應中消失過,那時只是驚奇,但這時,真正地遇上了剛才這事,兩人才知,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兩人的震驚與麻木只是瞬時,就像大白天的,陡然見了亡靈一樣,但在那瞬時之後,兩人卻又立即被方天此時的身影吸引住了。

說不出的一種感覺。

安迪感到自己無地自容。

希巖感到自己全身上下,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