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琪琪等小傢伙在一起的時候,和安迪等人在一起的時候……
面對不同的人,他是不同的表現。而這些表現,其實,都是一片片葉子,屬於生命的舒捲,屬於生命的呼吸。而承截著這些表現的,則是他的不同的能力。
講點小故事,弄點小玩具,做點好吃的……
意念至此,豁然貫通。
他這棵樹——
身心是根,或者說“根本”。
修行是幹,是他生命的主體,是他一生的追求。
枝,其實是他的種種能力與愛好,這能力,這愛好,也是他與世界的介面,正是透過這些介面,他形成了與世界的互動,而互動的具體經過,就是那些葉子。
即與他生命有所交纏的一切的人、事以及物。
人事之代謝,便是那些葉子之生滅。這棵樹上,最生動的,是葉,最無常的,也是葉,值得細細欣賞和品味的,同樣還是葉。
葉,有生,有滅,枝,有增,有減。惟幹常在,惟根永恆。
當意識進行到這裡,方天再一次地,被自動地拉入了“識海”之中。
識海之中,那顆太陽,正在發生著極劇烈的變化。看起來,這太陽現在就像一個極度沸騰和咆哮的火海,其整個內外,都在翻滾,似乎在醞釀著什麼。
而事實上,也確實是。
在這裡,沒有時間的概念。不知多久,從這火海般的太陽中,忽地有一部分,分裂而出,然後在這個火海的邊上,形成了一顆較小的新的太陽。
方天的感受不由自主地移注到了這顆新的太陽之上。
然後,一幕幕景象,撞擊而來……
一個很小的孩子,跟著家裡的大人。去走親戚家,那時,正是農曆五月時分,吃粽子的時間剛過。麥子收割入倉不久,水稻也才剛剛栽下。
親戚家的前面,是一片很闊的丘陵林地,麥子收割後的麥杆,就散鋪在那片丘陵地上晾曬著。
或許是覺得曬得差不多了。那天下午,親戚家把那麥杆堆集起來,那小孩也跟著親戚家的小孩在那裡瘋跑地瞎玩著,然後就發現,麥杆被收集起來的地上,好多地方,長著一團團小小的白色的東西。
“這是什麼?”小孩好奇著,指著那些白色的東西,問跟他一起玩著的親戚家小孩。
“蘑菇!可好吃了!”親戚家的小孩說著,然後很快地歡呼著。並招呼著他,把那些叫做“蘑菇”的東西採集起來。
而那天晚上,小孩也終於知道了,這個叫“蘑菇”的東西,真的很好吃很好吃。
當天晚上,他們採集來的蘑菇做了兩樣菜,一樣是炒的,和精瘦的肉片炒,一樣是燒湯,蘑菇。韭菜,還有蛋花,而不論是這兩者中的哪一種,都讓那小孩吃得無比的歡實。好吃,鮮,這是最深刻的印象……
意識的景象從這裡開始,一路不停。
小孩漸漸長大,而建立在最開始的“蘑菇”之上的某種感覺,或者說愛好。也漸漸萌長,直到後來,已經不是小孩的這個人,成了一個業餘的“美食家”……
再然後,是世界的轉換。
從粉蒸肉開始,到竹林山的竹筍、竹蓀、竹鼠,到桐花蜂蜜的烤魚,再到松林之中的松蘑與茯苓……
一樁樁,一件件,如在此時,如在身邊。
當意識感受又一次飄然離開,回到火海太陽那邊的時候,方天已然明白了,這從火海太陽中分離出去的小的“太陽”,就是他的對於“美食”的愛好。
前世今生,關於美食的種種,記憶、情感、知識,盡在這顆新的“太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