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接受唐三彩的傳承,也肯定是摸一摸石槨之中的唐三彩。
想來石槨之中的唐三彩,個頭應該會小一些,也應該更加精緻一些。
越過祭臺,小心的避過木人、銅人、陶俑,陳文哲來到了石槨跟前。
看著眼前斑駁陸離的彩繪,陳文哲感覺有點可惜。
可是,這一座石槨,暴露在空氣之中一千多年,能夠留下一些彩繪,已經算是很厲害了。
“果然如同我猜測的一樣,不過,這座石槨的年代,恐怕比外面那座要更加久遠!”
視線從石槨之上移開,陳文哲笑嘻嘻的看著,堆積在地上的一些黑色的東西。
除了棺槨,恐怕就這些東西價值最大了。
擦掉上面的塵土,看到了一片黑色。
時間太長,這些東西都變得發黑,不用說,肯定是銀子。
船型的銀鋌,拿起來了一個,看著還真醜。
不過,一股欣喜的感覺,從心中蔓延出來。
銀子的純度、重量、大小,特點,一瞬間浮現在腦海之中。
這才是真正的摸金,可以說是金銀專精,他現在對金銀特別敏感。
這東西是小船形態,細長,船底很薄,兩頭翹起,兩邊的銀子因為太薄,都壓的扁了下去,看著就更醜了。
不過,陳文哲知道,這才是正常的。
在眾多影視作品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皇帝隨隨便便就賞賜別人很多的黃金和白銀,然後就抬出了一箱又一箱造型精美的元寶。
其實,瞭解歷史的都曉得,那種胖乎乎,造型精美的銀元寶,是後人YY的,真正的銀兩,並不是那個樣子。
我國使用金銀作為貨幣的傳統,由來已久,銀兩在漢朝時就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
後來漢朝的大文學家許慎注《淮南子》說:“鋌者,金銀銅等未成器鑄作片,名曰鋌”。
鋌指的是金屬材料尚未進行冶煉的坯料,大致為長條形。
由於貴重金屬自身就有比較高的價值,所以能夠直接作為儲藏和大宗貿易支付使用。
到了唐朝的時候,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唐朝銀鋌。
銀鋌這個稱呼源自於它的造型,那個時候人們習慣將長而且端直的東西叫“挺”。
木質的就是“梃”,竹子的就是“筳”,金屬的就是“鋌”。
聽到這個名字,其實就能想到它的形狀。
唐朝的銀鋌,除了長條的笏形以外,還有一種就是眼前這種類似於船型的,束腰,然後兩頭翹起。
當時的銀鋌,通常是能夠作為標準計數單位的,一鋌的重量為五十兩。
所以,陳文哲手中的一鋌,就是五十兩銀子。
之所以採用這樣的造型,一方面能夠充分展示白銀的延展性,一方面也能防止鑄造時,摻入其他金屬。
白銀作為高價值的金屬,很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盯上,為了防止造假,就需要讓銀兩本身,全方位的讓別人看到,於是就出現了船的形狀。
這種形狀的底部比較平坦,而且很薄,方便人們快速做出判斷。
白銀的屬性與眾不同,純白的顏色就是它最大的標誌,而一旦混入別的雜質,例如銅、鉛之類的賤金屬,也能輕鬆判斷出來。
例如在純銀中加入2%的銅以後,銀兩的顏色就會明顯變灰。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銀兩兩邊,很容易看到翹得非常誇張的兩翼,這其實都是防偽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