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龍泉青瓷造型更加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亦常見,象棋子、鳥食罐也頗有特色。
此外,仿古銅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觶、投壺及琮式瓶等,與北宋後期祟古之風相關。
總之,宋代龍泉青瓷,以釉色取勝。
故宮中舊藏龍泉青瓷,以南宋產品為多,釉色多為粉青釉,少數以印雙魚紋飾裝飾。
其上品釉色勻淨、瑩潤如玉。
梅子青釉則屬罕見之物,還有,龍泉窯瓷器,沒有見過年款!
從夢中醒來,陳文哲這一次迷瞪了很長時間,因為這一次接受的傳承,專案太多。
可以說,所以關於龍泉青瓷的品類,他都參與了製作。
只不過,他就是替代了一位普通工匠,參加了龍泉青瓷的整個燒造過程,而做的還都是普通貨。
所以,這一次學習的內容雖多,但是也沒學到什麼精深的技能,只不過是讓他對於龍泉青瓷,有了一個整體的瞭解。
其實,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其瓷器製作手法,都很簡單。
但是簡單,並不意味著就容易複製。
這簡單之中,有著很多的不簡單。
比如釉料,不管是粉青和梅子青釉,現代也就是達到了古代的效果,卻沒法複製出古代的那種釉料。
宋代釉料呈淺青色,薄而光亮,這是典型的胎薄釉厚。
而能夠形成薄胎厚釉,肯定需要粉青和梅子青釉,因為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
使用其他釉料,掛的太厚了,燒製過程當中,肯定要淌釉。
所以,南宋中期以後,就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稱於世。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單,粉青釉、梅子青釉,還有就是薄胎。
只要掌握了這三個點,燒製龍泉青瓷,就一點都不難。
完全清醒過來,陳文哲知道,燒製龍泉青瓷,就一定要掌握胎和釉。
可這兩種技術,他的基礎製造術都沒法學習,這其實算是秘方。
秘方需要傳承,技能才能透過系統學習。
已經六點多了,起來匆匆去食堂吃了早餐,陳文哲就來到了工作室。
此時工作室中已經十分熱鬧了,就連陶教授也在,他面前有著一隻只紙箱子。
“文哲來了,快過來看看,博物館中的那些傢伙不厚道,給我們送來的都是些很難拼湊的碎瓷,而且都不大。”
陳文哲來到前面,果然,一眼看過去,紙箱子裡面居然沒有一件瓷底。
不管是瓶底還是碗底,都沒有,入目看到的都是碎瓷片。
這樣的瓷片,想要拼湊出一隻完整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就算找到同一器型中的兩片,都很難。
“沒辦法了,多花費點時間拼湊吧!”
陳文哲搖了搖頭,如果簡單,人家博物館中也有不少高手,為什麼不自己來完成修復?
“教授,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胎和釉怎麼解決?”
“這個你放心,我們買了紫金土,釉是博物館那邊提供的,也不知道效果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