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是酒器,後來衍化為觀賞品,它的瓶口很小,陳文哲自己都沒有想著透過瓶口,檢視一下梅瓶內部的情況。
可人家小鬼子就想到了,而且使用的是高科技裝備。
此時陳文哲絕對心虛了,他最害怕的是那位作假高手太浪。
萬一他一個想不開,想要在這件元青花上留個名字,比如巧手劉什麼的,那麼這一次就要露餡了。
此時說什麼都晚了,只能聽天由命。
事情還算不錯,隨著探頭深入進去,首先看到的是淡紅色的火石紅。
看到這種情況,陳文哲就是心中一喜。
這才專業嘛,穩住,不浪,他這一筆就賺定了。
這件元青花是純粹的高仿,就算是內壁,也仿的很好。
或者說,這就是天然的情況,那位作假者,根本就沒有動內胎!
這畢竟是一件老胎新燒,內部情況一片故意盎然,也就很正常了。
元青花內壁一般不施釉,只有的呈淺淡的火石紅色。
而製作工藝當中,還有一些人工留下的痕跡。
這在攝像頭的照射之下,看的十分清楚。
一邊檢視,藤野綜治還拍下來了不少照片。
放大照片,看的更加清楚,所以,一些人工痕跡,也看的更加清楚。
比如一些清掃的痕跡,甚至是一些手指印、指紋。
沒想到,這件元青花的器型弄得不太好,可內部的一些小細節,卻處理的很好。
最起碼,裡面的人工痕跡,全都留下來了。
看樣子還不像是故意做上去的,應該是原來就有的,這也算是無意之間,弄對了一個細節。
所以說,製作一件元青花高仿,必須要從練泥開始,要不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被人鑑定出來。
就說梅瓶內壁之上留下的指紋,特意作假就比較難。
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梅瓶那麼小的瓶口,誰能看到裡面的情況?
現在,藤野綜治就看到了。
看到內部的情況,藤野綜治顯然很滿意。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在瓶、罐等器物內壁,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
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
還有,凡是瞭解景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
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
“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
換句話說,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
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
有些仿製者不瞭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
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現修正內壁,那就是仿品。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