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好說。”張昌民自顧自的開始說了起來。
晚清之時,同光較為穩定,大約有三十年左右的物價變化不大,所以,一般比較清代和現代的物價,都是以此為例。
當時的庫平銀一兩,大約是三十七克左右,可以兌換制錢1670文。
一斤米大約是23文,如果用現今一斤米兩塊錢左右來算,一兩銀子即兩百元左右(這裡都用市斤)。
然而問題是,“米”並不是個很好的衡量物。
晚清一個家庭一年,接近一半的開支,用於買米,現今麼……
換個比價物,例如房子,光緒年間在京師租一個小南屋兩間,一年也不過一兩二錢銀子。
現如今拿著三百塊錢,能在神都租到一個啥?
事物的價值變化,在生活消費的比重也早已變化。
其實這個問題,知道個大概就行。
光緒年間,京師一個菜包子三文錢,一枚雞蛋三文或四文,一斤油八十文,一斤豬肉六十文,小孩上私塾一個月當十錢兩吊,一年就是二兩一錢銀子。
五個人下館子吃一頓,大約是三百文(一錢銀子),等等。
還有些晚清特色,如《春明夢錄》裡面,光緒問師傅翁同龢早餐吃的啥?翁說就仨雞蛋。
光緒說,您一頓吃九兩銀子……
這是內務府報賬,三文當做三兩。
九兩銀子,翁師傅得吃3700多個雞蛋。
其實就用五個人吃一頓飯來算,現代人花費三百塊,而古代人花費三百文,這就相當於一文錢等於一塊錢。
這樣一兩白銀,就等於一千六七百塊人民幣。
取箇中間值應該是合適的,就是現在公認的,晚晴一兩白銀能買三百斤米,現在這三百斤米,約等於五六百塊人民幣。
按照這樣的最低價算,七十五萬兩銀子,也等於三點七五億人民幣。
這樣一件枕頭,就價值三四億人民幣,那麼一對碧璽西瓜呢?還有翠玉白菜呢?
這些頂級珍寶,哪一件比碧璽蓮花要差?
這麼一算,這是這四件東西,價值就超過十五億。
張昌民的話,可不是白說的。
這裡的人,不是歷史系的教授,就是古玩界的專家,都是行家。
他稍微一解釋,所有人都立即明白了。
“只是這幾件的價值,就超過十五億?”楊遠明還有點不敢置信。
“這個價格真不高!”張昌民意味深長的道。
楊遠明啞口無言,剛才他好像說大話了。
“這是珊瑚樹吧?真漂亮啊,它要上拍,不知道能拍出個什麼價格!”李金秋再次配合的開口道。
“還上拍,不怕被槍斃?”
“我就是說說。”
“那我也說說,這東西的價格,不比口含珠要差,那東西當年就價值超過千萬兩白銀,後來有人計算,說是價值八億多人民幣,那是不準確的,按照一兩白銀等於四百五十塊計算,最少價值四十五億。”
“四十五億?這也太誇張了。”
“晚晴時期的一千多萬兩白銀,還不夠誇張?”
“那個時候最頂級的軍艦,才多少錢?拿到現代,這東西夠買十來艘航母的吧?”
“你要這麼計算,那就沒法算了,十來艘航母,那不得價值超過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