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可沒有非此即彼的說法。
如果這兩件東西不是元代的,那也肯定不是明代的。
而只要不是明代的,那就一定是現代仿品,而不是清代或者是民國時期的仿品。
這就是元青花的特殊之處,這一點,恐怕他們都知道。
青花創燒於唐代,宋代亦有燒製。
宋代的青白瓷盛傳江湖,造成景鎮瓷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推動青花瓷萌芽,到元代臻於成熟。
從元代開始,歷經明、清,無論官窯與民窯,一直盛燒不衰。
當然,這是現在人們的認知,在五六十年前,事情可不是這樣的。
景鎮雖然在元代已成功燒製青花瓷,但由於史籍缺載和缺乏有明確紀年的實物佐證,人們對元青花的認識與瞭解,有數百年的歷史空白。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在懷疑,中國到底有無元代青花瓷?
元代這個馬上民族,可以燒製出青花瓷?
這裡面肯定有一部分偏見,所以才造成後世對於元青花的疑惑!
在一些人的偏見當中,自然是沒有。
就算有,它又有哪些藝術特徵?
可以說,誰也難以說清楚。
正因為如此,人們在揭示這一歷史之謎時,頗有些曲折與傳奇。
由於元青花瓷,當年多用於外貿出口,故有相當部分遺存國外。
據不完全統計,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約110餘件,主要收藏在中東的土、伊等國。
國內館藏,多為建國後各地考古發掘所出土。
目前主要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景鎮等文博單位。
元青花少見,之前都沒有人認為元青花確實存在。
這中間的空白期,就會產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現在,當元代青花瓷經鑑定確係仿品時,有人往往會問:是何時的仿品?會不會是明仿?還是清仿?
其用意很明顯:我花去不菲的價錢買的元青花,即使不是元代真品,倘若是一件明清時代的仿品,不是也有相當的價值嗎?
就像先前的那件雞缸杯,就算是康熙朝仿製的,也很值錢。
剛才他已經證偽了,就是不知道,那件東西他能用多少錢買下來?
低價,不知道能低到多少?要是還能加上眼前的一對瓷器,那就更好了。
想要低價購買,就要在鑑定的時候,起到決定性作用,要不然,陳文哲還真不想多說什麼。
所以,錢千盛想要鑑定個後代仿品,陳文哲是不幹的。
因為元青花瓷的仿品,確實是個例外。
世人對於元青花的認識與瞭解,充其量不過是近五六十年的事。
一般來講,沒有認識的東西,是不會出現仿品的。
而且由於沒有認識,它的價值也不易被人認可,難以步入以牟利為目的的仿製者的視野。
因此,對於元代青花瓷來說,要麼就是元代真品,要麼就是現代仿品。
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明仿、清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