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二十一章你絕對想不到

這一件銅鼓製作的相當精巧,它除了原來陳文哲見過的各種紋飾之外,銅鼓的內壁之中,居然還鑄有一隻立體水牛。

這樣造型生動的銅鼓,就算是在東西兩廣,也是首次發現。

這肯定是銅鼓中之珍品,要是定級的話,肯定是一級文物。

可能的一級文物,自然要仔細鑑定一下,要知道,青銅器的造假手段,可是突破天際的存在。

青銅器鑑定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準進行考察,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具體鑑定方法,第一點肯定是要比較。

主要看看眼前的青銅器,跟以往見到的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否一致,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

再就是看表面鏽色,是否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

真器肯定是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

偽器的表面鏽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

而厚的偽鏽,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

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

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

看了幾眼那隻三足蛙銅鼓,沒有什麼好看的,無論是紋飾,還是器型,跟他之前見過的沒有什麼不同。

這也足以說明,粵鈺青銅器的傳人名不虛傳。

人家仿的就是好,現在看到真東西,足可以用那面銅鼓來當做借鑑!

陳文哲的視線,落在了另外兩隻青銅器之上。

看器型,肯定是銅釜,也就是大鍋。

看紋飾,好像是漢代的,這個也比較早。

兩漢時期的銅釜,一般是釜、甑分鑄而成,再透過扣合或套接合為一體。

透過這件銅釜,不難發現,作為實用器的這件青銅炊,具簡單化、質樸化、素面化的特徵。

而這種簡約質樸、古拙大氣的氣質內涵,和“器完而不飾”的裝飾風格,恰與商周時期莊重神秘、華麗雍貴的青銅禮器形成鮮明對比。

這反映出我國青銅器發展“由繁到簡”的演變歷程。

這就是漢代青銅釜的典型特徵,這一點並不難鑑定。

那麼這是漢代銅釜、銅鼓嗎?

紋飾到漢,可不一定東西就是漢代的。

青銅器鑄造,在我國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

它們有的作為禮器見證皇家威嚴,有的用作武器歷經風沙戰場,有的散落民間沉入市井生活……

陳文哲遇到的這三件,恐怕都是戰場上的東西。

銅鼓不用說,是戰鼓,那麼大鍋呢?

像眼前這麼大的,肯定是用來行軍打仗的,誰家做飯,要用這麼大的鍋?

如此大器形的銅釜,國內各大博物館都沒有展出過吧?

最近陳文哲也算是閱“寶”無數,現在看到這隻大銅釜也不禁感嘆。

這隻大銅釜的口徑達68厘米,通高55厘米,有圓形編織紋四耳。

只不過,現在這隻大銅釜只剩3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