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刻不加刻,就是價格上千萬,和上百萬的區別,只要遇到了可以加刻的青銅器,就沒有幾個人不動心。
所以,在這一點上,陳文哲格外上心,他也害怕陰溝裡翻船!
當然,他更加害怕有人會在那兩隻大小鍋,就是銅釜之上加刻東西。
漢代的銅釜,特徵就是簡潔,這要是專門弄上一些繁複的紋飾,這就貽笑大方了。
曾有這樣的事例,當錯金銀的越王劍被發現後,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劍上補刻花紋、錯以金銀出售,卻因技術欠佳而被識破,終貽笑大方。
鑑別這些改刻或增刻的紋飾,可首先比較其本身,或周圍的表層,和地子是否與該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
因為若是後刻的,一定是破壞了原有表層的色澤。
其次,找一下每組花紋的接合處,是否有範痕。
因為花紋是刻在範塊上,拼合澆鑄的,沒有範線就有作偽的可能性。
再有就是,作偽者對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規律,把握不準。
比如紋飾一般雖有地紋和主紋之分,但二者其實關係密切。
如獸面紋卷角,或勾尾的收頭處,往往是像同心圓一樣,與地紋的小圈連線起來的,但作偽者往往忽略了這一細微的特徵。
看過紋飾,沒有發現問題,陳文哲總算是鬆了口氣。
最起碼,沒有低階錯誤。
到了此時,就要整體再看器物的表現。
辨別青銅器真假,講究重量、嗅覺、聲音和鏽色的程度。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表,比商周器輕薄,若重量相反,則存疑。
銅器出土有土氣味,作假的器表,總散發出酸味。
更為重要的是,對銅質聲音的辨識,和器物表面鏽色的鑑別。
因為商周銅器是以銅錫合金鑄成,敲擊的聲音自然清脆,而後仿的青銅器往往用黃銅鑄成,或澆鑄而成,敲擊的聲音混濁,若偏薄,則脆而散。
有的是修補的偽器,四周敲出的聲音,就會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補的,更有一種沙啞感。
觀察古銅器表層和鏽層也很重要,因為當從器形或製作工藝上,難以確認其真假時,可以透過鑑別其表面鏽色的好壞,來斷定是真品還是贗器。
這一點格外的重要,因為現代的一些造假高手,對於鏽色的研究,可謂是精深之極。
不說別人,陳文哲就可以用好幾種方法,做出真假難辨的紅斑綠繡。
所以,他不得不小心,他也害怕遇到如同他一樣的高手,那就悲催了。
當然,他會做,也就會看。
只要小心一點,還是能夠分辨出,作假鏽色和真鏽色的區別的。
可是,要真遇到了極致的高仿,要想辨認出來,也是很難的。
由於青銅器埋於土中上千年,銅鏽會層層發出,但各個地域的青銅器表鏽色,卻不甚相同。
這與不同的地下水質,和其他有機物腐蝕其表面,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關。
如徽省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鏽層呈灰綠色;
而南湖出土的青銅器,則見有翠綠色的鏽層,亮晶晶的,人稱“水坑”器。
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鏽層豐富,鏽色多變,或黑灰,或棗皮紅,或灰綠,或銀白。
於是行家們又分別稱這些鏽層,叫“黑漆古”、“棗皮紅”、“綠漆古”、“水銀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