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的“龍泉窯青瓷出戟花觚”,可以說是出土酒杯文物中的龍頭老大了,偏白色身軀,也是敞口的造型,容量較大。
清代瓷制酒器具,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
觀復博物館所藏“銅獸面紋花觚”,是清朝時期比較特色的酒杯。
它是一個敞口的造型,整體身形非常修長,看起來又高又瘦,頭大身細,可以說是非常精美!
而在我國曆史上,還有一些獨特材料或獨特造型的酒器,雖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如金、銀、象牙、玉石、景泰藍等材料製成的酒器。
可以說,對於酒器,陳文哲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也具備了各種製作酒器的技能。
既然是製作,那肯定就不會製作幾件,既然大批次製作,那就肯定是一個系列。
所以,陳文哲打算從最早的酒器開始仿造,比如尊!
對於尊,陳文哲可以說是十分熟悉的,因為他曾經用尊啟動過一次自主傳承,那就是四羊方尊。
這就是象形尊中的一種,其他的還有象尊、犀尊、牛尊、虎尊等。
當然,國寶當中的何尊,也是酒具,嚴格的說,是盛酒器。
我們傳統說的酒壺,是盛酒器,而酒盅、酒碗什麼的是飲酒器。
原來陳文哲製作的美人執壺,就是盛酒器,他還沒有做過飲酒器。
現在開始做,肯定也不是做飲酒器,就跟茶具一樣,茶壺和茶碗,肯定是茶壺更加重要。
他這邊剛剛想著開工,沒想到就聽到陳星辰那邊在喊。
有著剛才他的示範,最新出來的一把茶壺,陳星辰感覺十分滿意。
陳文哲一看,一把美人壺,也叫西施壺!
嗯,更加準確的說,這應該叫倒把西施壺。
這可以說也是紫砂壺中的經典,畢竟千年西施,壺中美人。
西施壺宛如風姿綽約的美人西施,是紫砂壺眾多款式中最經典、最傳統、最受人喜愛的壺型之一。
西施壺的壺蓋與壺身結合為圓球體,壺蓋上有圓球形壺鈕襯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與小短的壺嘴,整體看似簡約,實為嚴謹,好似渾然天成,可以說是紫砂愛好者必收的壺型。
西施壺為時大彬的高徒,徐友泉大師首創,其靈感來源於西施。
曾寫過《陽羨茗壺賦》的吳梅鼎,給了徐友泉大師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西施壺原名也稱“文旦壺”,據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裡提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燈”,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燈,圓潤豐腴,優美動人。
後人覺“西施燈”不雅,故改稱“倒把西施壺”。
這麼一說,一把西施壺的樣子,應該就躍然腦海之中了吧?
所以,文人騷客們,有時候是真騷!
這也造就了西施壺——大家經典的稱呼!
徐友泉創制西施壺的史料所載,僅侷限於文字,現今並無圖可考。
而當代所說的西施壺,主要是以王寅春、顧景舟兩位大師所做的西施壺為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