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看了幾眼,陳文哲就隨手放下了這一件殘片,好像不是唐代的,而是到了北宋。
沒有再仔細觀察,因為這裡的碎瓷片不少。
對面的那小子,不是挖了一座古窯遺址吧?
也只有那種古窯遺址之中,才能出土各種時代的瓷片。
再次隨手抓起一片,這一件自然也很不同,因為它是明顯的三彩器。
只不過,這一片瓷片,是絞胎瓷的三彩器。
這一件應該是唐代生產的絞胎瓷,只不過也碎的厲害,完整的時候應該是一件人物俑。
唐代絞胎製品,作為三彩器的一個特殊門類,現在已是不常見。
這種運用深淺差異的兩三種胎土絞制在一起,從而形成奇異花紋的裝飾手法,有別於所有瓷器。
所有的瓷器,在色彩體現上,都是運用瓷釉的轉變,胎質部分主要是形成造型。
而絞胎器的胎,兼具了造型與成色兩種功效,不得不說它是陶瓷中的一朵奇葩。
這種三彩器中的絞胎瓷,更是奇葩中的奇葩。
隨手拿起兩塊碎瓷片,都有著獨特的工藝特徵,想來這不是幸運,而應該是仔細挑選的結果。
陳文哲忍不住抬起頭,看了一眼那年輕人,而此時那年輕人也正好看著陳文哲。
透過陳文哲拿起的那兩塊碎瓷片,年輕人就知道,陳文哲懂行,並且是位高手,所以他也不介意報之以微笑。
看到年輕人的微笑,陳文哲一愣,接著反應過來,識貨才能出高價啊!
陳文哲知道,這一次,他又要花費一點代價了。
此時他想到一念堂剛開業的那個時候,他最多也就是花費個幾十萬,就能拿下價值幾百萬,甚至是幾千萬的重器。
而此時,隨著他的成名,在想撿大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搖了搖頭,把撿便宜的心思放下。
陳文哲沒有再出手,而是看向那一堆瓷片,可以說,這裡面的所有瓷片是絞胎瓷中的典型。
三彩、黃釉、綠釉、藍釉,一眼看過去,絞胎瓷中的經典釉色,這裡幾乎都有。
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形小枕等器型的殘片,這裡也都出現了。
他的修復技藝不低,所以在看到這些殘片之後,他很多時候,立即就可以在腦海之中補全它的器型。
當然,此時他看到的,已經不止是殘片,腦補的時候,也不用全靠自己猜想,因為還有隋侯之珠幫忙呢!
也許是看到了新工藝,也許是看到了那份濃厚的歷史沉澱,反正隋侯之珠立即啟動。
透過他的眼睛,他看到了很多優美的器型,也看到了那種絞胎瓷獨特的紋理。
比如那塊小碗的碎片,殘留的部分不小,可以輕易認出是一隻小碗。
這隻碗是唐代常見的弦紋碗,口外撇,碗身淺而近於垂直,碗身中部凸起一條弦紋,圈足。
三足小盤為淺式,盤口沿平折,盤底坦平,下有三個矮小的乳足。
除了這些碗盤等小型器,最大的應該就是瓷枕。
陳文哲能看出來,這裡的碎瓷片中,瓷枕的數量最多,種類也不少。
也許就是因為種類不同,對面的年輕人,才一次性拿來好幾件這種碎瓷片吧?
比如十分明顯的一種長方形小枕,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