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常規墓室,還有其內的金玉之外,還有舞樂宴飲的場所,裡面有著大批舞樂陶俑。
當然, 這裡最多的還是金器,或者說是金磚!
一些地方,幾乎隨手就可以找出幾塊金餅,要不然就是金磚,還有一些精美的金器,比如金碗、金盃等等。
進入主墓室,此墓附屬建築最為壯觀。
沿著狹窄的石階下去,裡面卻是別有洞天。
最外面一間,是一個長15米、寬3米多的樂舞廳,這是這座墓葬中最大的一個房間。
在這裡,一群人發掘時,曾清理出大量侍俑,及歌舞樂器和飲宴用品。
樂舞廳的旁邊,是盥洗室和廁所等。
穿過樂舞廳,又是一進庭院,院東側還開鑿一模擬的水井。
再穿過庭院,還有柴房、灶房、器物庫等
一間套著一間,室室相連,如入迷宮。
這個300多平方米的“附屬建築”,共有4進11室18間。
生活設施從飲食到娛樂,從盥洗到如廁,一應俱全。
這片深入地下的“附屬建築”讓人驚歎,按照現代的說法,這是一座複式住宅。
看的時間長了,陳文哲發現,這座漢墓開鑿於一座15米的小山中,外表看著平平無奇,但是內部卻十分宏偉。
在那群人進入古墓之後,他們最先發掘出土的就是各式陶俑。
經過統計,這些陶俑達到了4222件,其中有些墓室中的陶俑,佈置的太過密集,被挖出來之後,有些已經殘破,還有就是色彩脫落嚴重。
這些比較好處理,所以最先處理的就是這些陶俑。
看的出來,墓室內出土的陶俑可分為男、女立侍俑和撫瑟俑三種。
而在露天甬道兩側,出土的224件彩繪儀衛陶俑,絕大部分儲存完整。
它們神態逼真,宛若真人,惟尺寸稍小,大多在150—158厘米之間。
其顏色豐富多樣,有紅、白、黑、綠、藍、紫、絳諸色,色調配置和諧,衣紋線條流暢飄逸。
雖然陶俑採用模製成型,但彩繪均不相同,面部表情生動細緻,眉目、鬍鬚纖細如毫,形式多樣,甚至連單、雙眼瞼都清晰可辨,融雕塑和繪畫技藝於一體。
這批出土的彩繪俑,根據他們的姿態或冠式,可分為持笏俑、持兵俑和背箭箙俑三種形制。
持笏俑共出土90件,除一件頭戴絳紫色帽外,均是頭戴冠,冠已朽,帽帶繫結於頦下。
由此可判斷,他們的頭上當時應是戴無幘之冠。
而唯一的帶帽持笏俑,應是儀衛俑群中身份最高的官員,可能為郎中令。
這座墓中,出土數量最多的彩繪俑是執兵陶俑,共計有1511件.
其中戴帽執兵陶俑1040件,戴絳紫色帽,帽帶繫結於頦下,戴冠執兵陶俑471件。
從這組陶俑的分佈位置和各部位特徵可以判斷,戴冠者身份略高於帶帽者。
他們均為雙手執握兵器,面部細眉長目,留有各種式樣的八字鬍鬚,神態各異。
原來在下葬的時候,它們的胸前應該是配長劍,或環手刀的。
可惜,此時的刀具已經全部消失,只剩下腰間束帶,並懸掛著的組帶和綬帶。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