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避坑指南

比如瓷石的選擇,這一步就會從採石→撿石→洗石→粉碎→過濾→煉泥,總共六步。

這也算是練泥技能,而這一次的練泥,可比陳文哲原來的練泥,嚴謹的多,也鄭重的多。

之後手工拉坯,或者模具灌漿成型。

瓷胚成型之後,就是晾坯→修坯→雕刻→素燒(600°c——800°c)→上釉(瑪瑙釉)→上釉坯精修→陰乾→裝匣缽→高溫氧化還原火燒成(1000°c——1400°c)。

就這麼一步步,天青汝瓷就在重還原氣氛中,和高溫條件下燒成。

而粉青汝瓷,是在中等還原氣氛中和稍低溫度條件下燒成的。

豆綠汝瓷則在輕還原氛中和低溫度條件下燒成的。

瞭解了這些,陳文哲對於汝窯的制瓷工藝特徵,已經變得熟悉無比。

他也很清楚汝窯的制瓷工藝,其主要包含選料與加工、坯料與釉藥的製備、成型和胎體裝飾、素燒與施釉、釉燒五個方面。

可以說,這些工藝,每一步都很重要。

其他都不說,就比如第一步的選料。

對於古代的窯工,他們選料只能是從當地挑選合適的礦料。

而對於陳文哲來說,就比較簡單了。

因為現代科技對於汝窯瓷的研究,已經十分深入。

加上找到了汝窯舊址,只要在當地挑選適合的瓷土就可以。

什麼是適合的?就是礦物含量跟傳世汝窯器相符的就可以。

選料是汝窯制瓷的第一道工序,選料的物件,包括用於生產汝瓷的製坯原料和制釉原料。

製坯原料主要為黏土,制釉原料主要為富含鉀、鈉、矽、鋁、鈣、鎂、鐵等元素的礦物。

選料的主要目的是,找到生產汝窯產品的優質礦源地,以保障後續制瓷工藝的順利進行。

比如汝瓷的胎體,瓷化程度不高,胎色發灰,胎體中含有一定量的顯色雜質。

所以,就算是元素含量大體差不多的礦物,也是有分別的,而且還十分重要。

根據現代積累的很多實驗經驗,汝瓷胎體中的顯色雜質元素為鐵元素,含量超過2%。

而且汝瓷的坯料中,應含化合態的鐵元素。

由於生產汝瓷所用坯料中,含有一定的化合態鐵元素,其礦物中不可避免的,會含有遊離態的單質鐵和較大的四氧化三鐵等雜質。

這些雜質的耐火度較低,在高溫熔融狀態下,會使胎體表面產生塌陷,在釉面留下黑斑,嚴重影響產品質量。

從傳世汝瓷的釉面和胎體觀察可以看出,傳世汝瓷釉面鐵質黑斑,並不多見,且胎體表面並無明顯塌陷。

這樣一來,選擇礦物材料,就更加重要。

如果是其他人,只是在這一點上,就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來不停的做實驗。

而透過回溯,陳文哲很清楚怎麼可以避免這個坑。

其實,這個很簡單,古代人為了保證汝窯產品的品質,生產汝瓷所用的原料,選擇的是風化程度高的礦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