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雅、秀、精、純

這十二色菊瓣盤,除了先前燒製的,還有正統的雍正色號,分別是醬色、靛青、影青、嬌黃、鐵繡、祭藍。

其中比較特殊的有醬色,也就是紫金釉。

醬釉又稱:“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 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

醬釉的出現始創於北宋的北方窯口,如定窯、耀州窯等窯場中均有燒造,以定窯醬釉最著名。

明曹昭《格古要論》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於白定”的論述。

所謂紫定並非紫色,其釉呈棕紅色, 實際上與今天芝麻醬色調相近的釉, 故而得名。

這又是一種金屬釉,燒製之時需要特別注意,還有另外一種,就是鐵鏽色。

鐵鏽色的菊瓣盤,由於傳統鐵鏽花釉的特殊性,鐵鏽花釉燒製中靠流淌髮色。

所以在燒製過程中,會形成垂足現象,使底足邊緣呈現一定的錯落感,自然而靈動,這個不屬於質量問題。

真正成套的仿製單色釉菊瓣盤,自然要統一規格。

先定下顏色,再統一尺寸,而這一切,其實都是有標準的。

清宮舊藏的雍正十二色菊瓣盤,是雍正各釉色菊瓣盤中的上品。

十二件一套,盤敞口, 弧壁,圈足。

每件菊瓣盤的高度均為3.3厘米,口徑l7.8厘米,足徑ll.3厘米。

通體菊花瓣式,有黃、紅、藍、綠、紫、白、醬、藕荷等十二種顏色。

多數圈足白釉內,有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

少數圈足內滿釉,有釉下暗刻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

這些菊瓣盤色彩豐富、釉汁瑩潤,菊瓣稜線堅韌有力。

而要仿的到位,肯定要體現出雍正官窯顏色釉瓷器雅、秀、精、純的時代特徵。

想了一下,陳文哲還是從個最簡單的開始仿。

先做熟,那就先把黃色釉盤做出來,而雍正菊瓣盤中,屬於黃釉系列的有四件。

分別是黃釉菊瓣盤、明黃釉菊瓣盤、薑黃釉菊瓣盤、米黃釉菊瓣盤。

“黃”因與“皇”同音,是明、清兩代宮廷中的至尊之色。

宮殿的屋頂、皇帝的龍袍以及皇帝、皇后日常餐飲所用的盤、碗、盅、碟等餐飲器皿絕大多數都是用黃色。

陳文哲之前沒有放過清代的黃釉,但是他做過明代的黃釉。

要真正說起來,瓷器上真正的高溫黃色,就是出現在明宣德時期。

此後黃釉瓷器,成為明清時期景鎮單色釉中最大宗的產品。

黃釉的主要呈色劑是氧化銻,雍正時在氧化銻中加入不同數量的鐵,使色調發生豐富的變化。

除黃釉外有嬌黃(澆黃、明黃、薑黃、淡黃、米黃、蜜蠟黃、鱔魚黃等數種顏色。

這組十二色菊瓣盤中的明黃釉, 黃中泛綠,鮮明眩目;

薑黃釉, 色澤深濃,堅實沉穩;

米黃釉則黃中泛粉,色調柔和。

從那麼多黃色釉中,調製出合適的幾種特色黃釉本身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讓這些特色黃釉,特徵更加明顯。

想一想,只是一種黃中泛綠的明黃釉,就不容易燒製。

幸虧先前試燒過,讓陳文哲明白他先前透過隋侯之珠學到的傳承經驗,都很有用,也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