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和鐵,在燒製瓷器之中,特別是釉色呈色的過程當中,往往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但是在孔雀綠釉瓷當中,銅是關鍵,而不是鐵。
華夏古代的孔雀綠釉中,一般只含有少量三氧化二鐵, 而且含量都小於1%,對釉色影響很小。
現代研究證明,清代以前北方燒製的孔雀綠釉,還含有大量鉛和少量乳濁劑二氧化錫。
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二氧化錫的出現與銅有關。
在清代以前的孔雀綠釉中,如果釉中銅含量較高時, 一般都會有錫出現,反之亦然。
這說明,錫可能是當時採用冶煉青銅時, 所產生的氧化銅渣皮作為配料而帶進去的,而不是特意加進去的。
青銅是銅錫鉛合金,清代時由於青銅生產已由黃銅和紫銅取代,黃銅和紫銅冶煉時產生的渣皮主要是氧化銅,不含錫,所以化學分析的結果沒有發現錫。
前面已經談到,孔雀綠釉有時有點偏藍,一般認為,藍色是由於氧化鈷造成的。
但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除了北方早期燒製的個別紫藍色法華彩,含有約0.6%的氧化鈷外,多數孔雀藍中都沒有鈷。
早期燒製的紫藍色法華彩除了氧化鈷外,還含有少量氧化錳,這是採用鈷土礦作為氧化鈷來源所造成的。
孔雀綠釉屬於二價銅離子著色,必須在氧化焰中燒成,燒成溫度為950~1000℃。
研究明白了這些, 最起碼孔雀綠釉和孔雀藍釉, 就不愁燒製不成功。
更何況, 陳文哲還看了清代孔雀綠釉官窯瓷器的燒製全過程。
知道怎麼調配,可使用的原礦材料不同,最終會調配出什麼效果,就沒法說了。
還有,最終的燒窯工藝帶來的效果,也肯定是不同的。
所以,這一次還是要試燒。
試燒,就需要先試探著多做一些,這樣才能知道各種情況之下,到底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
多做,不是隨便做,這一次陳文哲打算跟先前一樣,要做就把最好的古瓷,都仿一遍。
而孔雀藍釉瓷器,燒製的最好的肯定是明清時期。
明宣德時已能生產這種色釉,正德朝孔雀綠較為著名,清代康熙朝此釉燒製曾盛極一時。
光緒朝綠釉器在晚清享有盛譽, 包括孔雀綠、瓜皮綠、松石綠等。
其中孔雀綠釉的器型多為錐把瓶、撇口瓶、觀音瓶、天球瓶和洗子等文房用具,以及獅子、鸚鵡等擺件。
這些陳文哲都可以做一些, 特別是擺件,原來陳文哲還真沒有做過多少。
只不過他原來學過玻璃器型的擺件,現在做瓷器擺件,還是孔雀綠釉瓷器擺件,也好像沒有什麼難度。
不管有沒有難度,做任何新品種的瓷器,最好還是從簡單的器型開始。
畢竟是試燒,看看最終燒製出來的顏色怎麼樣,所以最開始為了追求速度,最好還是做碗盤碟。
當然,碗盤碟也不是隨便做的,陳文哲最先仿製了幾件明代正德時期的孔雀綠釉碗。
至於為什麼,難道他還能說,張股那小子做碗的速度太快,只要他這邊稍微有點想法,他就開始研究著給提供器胚。
既然有現場的器胚,他還用麻煩的自己做?
孔雀綠釉碗肯定是一種呈色翠綠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溫色釉。
因為以銅為著色劑,釉色有深、淺兩種。
在這裡,就需要自己把握,這也是試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