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變,從一開始的不詳,到後來的祥瑞,其實就是一個古人逐漸認識窯變原理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技術不斷提升,開始讓窯變變得可控。
也就是說,後來的人, 已經可以人為控制窯變,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古籍《南窯筆記》中記載:清代燒造的窯變釉瓷,雖入火使釉流淌,顏色變化任其自然發展,而並非人為有意預定為某種色澤。
但是根據當時的燒造技術推測,已經可以人為配置釉料,並自由控制好火候, 可以說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普遍規律。
如康熙時期的郎窯紅、郎窯綠、豇豆紅、蘋果綠等, 就是最好的代表。
陳文哲想要仿製的蘋果青釉和郎窯綠,就是透過郎窯紅和豇豆紅窯變形成的。
清代雍正時期,歷代名窯名瓷被大量仿製,其中窯變釉瓷器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力發展和提升。
當時的督陶官唐英,找到了宋代鈞窯瓷器釉料的配製方法,並在皇室的支援下恢復了仿鈞瓷的生產。
宋代鈞紅釉瓷,又稱之為“玫瑰紫”。
清代雍正時期仿鈞紅釉瓷,主要有碗、盤、瓶、罐、洗、盆、尊等。
仿製的效果也十分逼真,與真器十分相像。
其中最出名第一種窯變釉,就是窯變花釉。
窯變花釉是仿鈞釉的一種,又稱之為“鈞紅花釉”。
在燒製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藍白交錯的美麗顏色,畫面內容十分豐富,無所不有。
窯變釉,說到底也就是一些器物在製作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導致色彩各異。
其實主要是因為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 在經過氧化以及還原作用下, 瓷器就有可能在出窯後,出現了意外的釉色效果。
綠色釉瓷器之中,蘋果青釉就是一種窯變瓷,而它就是豇豆紅窯變出的瓷器。
從紅釉,變成了綠釉,這樣的窯變更加難得,更何況最後窯變的結果還很漂亮,這就更加珍貴。
而這種蘋果綠釉,其實有兩種,一種就是豇豆紅,或者說是祭紅的一種窯變。
燒成時釉中的銅,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淺不一的綠色。
一般在淺綠色底上雜有深綠色斑點,少數地方微泛紅色,酷似新鮮蘋果,故名。
另有一種在開片的白瓷器上,加綠色的釉上彩製品,也叫“蘋果綠”。
兩者本質不同,易於辨別, 更容易分別燒製。
這兩種蘋果綠很好區分的, 因為一種是以銅為呈色劑。
而另外一種普通青釉, 則是我國傳統的色釉,是以微量的氧化鐵作呈色劑。
也就是說,製作之時,一種實用含有鐵元素的釉料,燒製出來之後,就是普通的蘋果青釉。
而另外一種,就是使用銅元素,這其實也是一種銅紅釉的燒製方法,只不過是含有的銅元素更多、燒製溫度也更高,讓本來可以燒製出銅紅色釉的瓷器,變成了蘋果青釉。
這樣的窯變,對於別人來說也許是不能把握的,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或者說對於掌握了現代、古代燒製工藝的陳文哲來說,一點難度都沒有。
釉料配方、窯溫控制,對於陳文哲來說沒有任何難度,所以他想要窯變釉瓷器蘋果青釉瓷,也就沒有任何難度。
雖然知道原理,知道為什麼可以窯變,但是真想要燒製出合格的窯變釉瓷器,還需要燒過之後,才能知道會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