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怎麼漂亮怎麼來

元青花梅瓶因為沒有麻倉土,做不了,那麼北宋汝窯青釉梅瓶就好做了?

肯定也不好做,因為仿製汝窯瓷器,也肯定不看工藝造型,而是需要合適的釉料。

現在汝窯青釉的釉料,被陳文哲攻克了, 就看造型了。

此時陳文哲眼中的梅瓶,可就不止是世人眼中那種梅瓶的形象了。

因為他知道,梅瓶的造型也有很多種。

近代許之衡在其《飲流齋說瓷》中雲:“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則微豐, 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梅瓶與經瓶有著一段歷史淵源,宋人袁文所著《甕牖閒評》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之言。

所謂京瓶就是經瓶,而經瓶名字的由來,又和講經制度有關。

講經制度及講筵制度,也就是經筵制度,派生出了講筵用酒,這種專盛講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個特殊名字,即經瓶。

到了近代,由於種種原因經筵制度被廢止。

然而經瓶的特殊造型,仍然備受文人士大夫所青睞,從而被用來插花。

梅乾的那種瘦骨嶙峋,配以造型婀娜的經瓶,更顯得韻味無窮。

因而被冠以另一個更詩意化的名字——梅瓶。

久而久之,“經瓶”反而被人們淡忘了。

這其實就是一種初始陶器,慢慢進化的過程。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單純模仿自然形體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蘆型等等。

而後才逐漸依據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 和製作者的審美意識,來進行獨立設計和製作。

由低階到高階,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練的掌握。

在反覆實踐中得到啟發,總結出規律制訂好程式。

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體上是這樣進化而來的。

其實從初始的實用器,一直到最後的觀賞器,梅瓶一直在變化。

最初梅瓶,是裝酒的容器。

梅瓶很美,但貯酒仍是它首要的實用功能。

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藝人把它最大的直徑往上提高,這樣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體優美的形象。

所以,在器型上來說,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細。

這樣重心較高,日常使用時容易傾倒。

為了保持瓶體穩定,製作者在成型時, 往往巧妙地將瓶體下部加厚, 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搬動時, 梅瓶形體適合捧在懷裡和置放在安定架上,這樣美酒美器,就會讓人喜聞樂見。

由於梅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後來人們不再拿它來裝酒,而是擺設在家中,供人欣賞。

由此可知,陳設瓷(美術瓷是由日用瓷發展而來的。

梅瓶,從造型到裝飾,無不表現出古代民間工匠的才能和智慧,還有他們那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仿效的,根據這一點,也可以把歷朝歷代梅瓶的特徵,把握住,並研究明白。

原來陳文哲對於梅瓶就十分熟悉,但是現在有了隋侯之珠這個大型資料庫對他全面開放,就讓他對於梅瓶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可以說,從梅瓶被創燒,再到定型、定名,一直到最輝煌的巔峰,各個朝代都有差異,甚至是完全不同。

這一次,陳文哲追求的就是從創燒到現在,在各個歷史時期當中梅瓶的所有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