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十大經典

膽瓶,據說來源於佛教徒平時所用的水瓶,因此也有人稱之為觀音瓶,現代學者以其形狀如懸膽,而名之膽瓶。

膽瓶一般都是直口,細長頸,削肩, 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為花器。

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

這種瓶子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凡脫俗的無限情趣,為當時朝野各界所追捧,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

現知傳世宋代汝窯膽瓶僅兩件,分別收藏於彎彎故宮博物院和英倫大維德中國美術館。

彎彎故宮博物院這件北宋汝窯青瓷膽瓶,原本為清宮舊藏。

其口沿和底足,分別鑲嵌了銅質鎏金的鑲銅釦。

底面中心的釉層去掉了一圈,並且塗有褐色的墨汁,中間的黃色瓷胎隱隱露出。

這件汝窯瓷器上,看不到所謂的芝麻釘支燒痕跡,這很可能是倒扣著燒的,這一點從口沿向前銅釦就能看出來。

這樣的瓷器,雖然器身算是略有瑕疵,但是它仍然不失為汝窯瓷器中的精品。

這樣的瓶子,自然是源遠流長。

早在宋代,膽瓶就被引人佛堂齋室,成為清淨之地超凡脫俗的靈物;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遊冥想為樂,膽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

明代士大夫階層日益壯大,膽瓶寓意被功利所異化,變成達官新貴們顯示高雅興趣及身份的標誌;

清代社會變革加快,商品經濟發展,膽瓶被描金繪彩、附耳加環,淪落為世俗享樂的玩物。

膽瓶不但為文人所喜愛, 同時也為僧侶信徒所看重。

外傳佛教活動裡線條柔媚的淨水瓶, 在與中華文化的同化中,漸變為造型古樸的膽瓶,成為禮佛場景中的經典器物。

膽瓶那千年不變的鼓腹裡,承載的並非只是清水、空氣與虛無,實則是沉甸甸的歷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諧的價值觀念。

就是因為這,膽瓶成為國內傳承之中的十大經典瓷瓶之一。

陳文哲能想到他,肯定不止是因為這一點,而是因為他透過汝窯青釉膽瓶,想到了太多經典膽瓶。

比如黑陶鏤空膽瓶,這是一種少見的黑釉陶器。

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隨後各地都發現了和龍山文化時代相當的,以灰陶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

這些屬於不同文化系統的文化遺存,被分別命名為各種型別的龍山文化。

主要分部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下游,所以黑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中國華夏民族最早期的人類文明之一!

從此之後,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窯口,都是以燒黑釉器物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袖。

比如同大窯,它不止是燒製黑釉器物, 同大窯燒製的弦紋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劃花線條纖細,有水波及魚紋,黑釉烏黑光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

其他還有渾源窯,當建於唐代,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等品種。

金元時期窯廠擴大,品種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與劃花,有盤、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為雁北地區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區也屬少見。

燒製黑釉的名窯很多,燒製的好的更多,但是能留存下來的不多。

其中能傳到現在的膽瓶,經典的還算有一些,比如最簡單的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膽瓶。

這種器形端正秀美,胎體細膩,釉質潤澤。

全器以纏枝花卉紋為主題,輔以海水波濤紋、變形花卉紋、如意雲頭紋、仰蓮瓣紋及卷草紋等紋飾,佈局疏密得當,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