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曲中之《大韶》

好的東西,所有人都想要,真品得不到,仿製一件實在是太正常了。

現在陳文哲做的,也不是這種事情嗎?

古人做的,明代人就做的,而且做的還算不錯。

前面陳文哲已經說了, 只是一個吳昊十九,就是仿製薄胎杯的大師。

只不過,遇到這樣的重器,一般專家都是疑罪從有。

所以這件出現在鑑寶節目之中的民間蛋殼薄杯,情況就很不樂觀。

專家認為,經過對比, 鑑寶人手中的這款天字薄胎杯,要比大明成化年間製造的薄胎蛋殼杯, 大了不少。

為什麼會把杯子做大的,其實主要是因為古人造這種杯子的手藝,已經失傳了。

而且杯子大一點,往杯底寫字和在杯壁上留下暗紋,都更方便。

另外因為真正的薄胎蛋殼杯,都是純手工製作的,所以做出來的杯子杯壁的厚度,從杯底到杯口是依次變薄。

而現在仿製的薄胎蛋殼杯,杯壁厚度上下都是一樣的。

所以從這些情況來看,那位鑑寶人手中的這款天字薄胎杯是贗品。

這種鑑定結果,不會讓人感覺意外,因為蛋殼杯真的很難製作。

不說後來仿製的這些瓷器,只是說四千年前的蛋殼陶杯,一般人能仿?

出土的那些蛋殼黑陶杯的神奇之處,不在於它的用途,而在於它的製作過程。

如果有幸走近那件陶器,會從陶器底部,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快輪製作的痕跡, 這恰好顯示了它輪制的痕跡。

黑陶蛋殼杯的質料, 全部是細泥質黑陶土,無任何雜質。

它要用沉澱的細泥粉作坯,經過快速的輪制和手工,分部位製作等若干程式,以高超的燒窯技術和火候控制,最終造出這杯小壁薄、結構複雜、表面拋光、黑亮細膩、造型美觀的“蛋殼陶”。

試想,如此薄壁的陶胎,製作時快速旋轉,非常容易破碎。

所以,這類小型器皿,對製作裝置的精密性與旋轉時的穩定性,要求非常嚴格。

由於至今並沒有發現窯址,四千多年前這些動力裝置,誰也不清楚是什麼樣,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樣工作的。

我們目前,只能止步於想象。

蛋殼陶質樸的材質,是那個遠古時期所能達到的極致。

器物的拉坯塑形,與成型之後的細密堅硬,窯爐的溫度與燒製時間的把握……

這所有的因素, 都決定著陶器的最終命運。

“蛋殼陶”是我們先祖,在遠古制陶業中的代表作。

可謂曲中之《大韶》,被譽為“四千年地球文明最精美的代表”。

遺憾的是,或因工藝過高、技術太難,或因青銅器的興起,或因歷史未能明示的其他原因,“蛋殼陶”在龍山文化時閃亮登場,獨領風騷1000年,至嶽石文化時卻倏忽不見了。

這種頂級工藝,仿製起來困難,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失敗。

但是明代成化時期,確實仿製成功了一批。

當然,因為不是陶器的原因,加上技術進步,燒製的成功率還算可以,要不然到現在也不可能傳世之物都有三件。

少見,難仿,器型稍大,跟明代不同,這些就是認為一件工藝精湛的薄胎杯是贗品?

所以,這樣的鑑定結果,很多人都是不認可的。

在當時的現場觀眾之中,就有一些專業人士,直接諷刺那位專家也是假的。

認為他說的根本不對,因為那件杯子根本就不是暗刻,它是用銀畫的,上面是一層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