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研古創新

在做出各種器型之後,最後是燒製。

而這一步,一般採用高溫密封窯煙滲碳之法,這跟燒製金磚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陳文哲也有經驗,而且經驗還很豐富,畢竟這是少數他親自上過手的經驗。

在這最後一步,他肯定能做的更好。

比如根據不同要求,他可以分別讓陶瓷表面,達到毛光、烏光、漆光的程度。

接連幾窯都燒製成功,讓陳文哲自信心開始爆棚。

有了合格的蛋殼陶,再掛上一層釉,不就是蛋殼瓷了嗎?

相比蛋殼陶,還是蛋殼瓷更加漂亮,這才是陳文哲所追求的。

而這一次學習製作薄胎瓷,陳文哲很奇怪的發現,隋侯之珠內的傳承知識,居然是現代的技術最多。

深入研究了一下,陳文哲發現,以蛋殼瓷技術來說,還是現代人的技術更加厲害。

在這一點上,古代人真沒法跟現代人比。

陳文哲按部就班,從古到今,所有相關薄胎瓷的技藝,他都要學習。

稍微檢視了一下,他就知道宋代之時的薄瓷技術最少。

那時的技術可以說是基礎,明清之時迎來大發展,但是,薄胎瓷真正的技藝巔峰,卻是在新華夏成立之後。

這一點跟中華紅瓷器差不多,都是現代工藝比古代工藝要高的多。

薄胎瓷器亦稱“脫胎瓷“、“蛋殼瓷“,真正算起來,應該是起源於明代。

北宋至明代出現的影青瓷,滋潤細膩,已具有透明感,是生產薄胎瓷的重要基礎。

到了清代,薄胎瓷工藝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產品“薄如蟬翼”,裝飾畫面,還出現了琺琅彩和粉彩兩種,構成了獨特的風格。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康熙粉彩十二月名花杯,雍正琺琅彩梅花盌。

而製作薄胎瓷,有好幾個名窯。

像是陳文哲之前接觸過的景鎮窯口,還有德化白瓷窯口,一直到現在都在燒製薄胎瓷。

陳文哲也沒想到,他這一次學習蛋殼瓷的製作,居然還能學到兩大名窯的工藝。

首先是德化工藝,其中的代表作是德化白瓷茶器,直到現在還頗受茶人們的喜愛和追捧。

作品製作,採用現存量稀少的德化純原礦高嶺土。

歷經配料、拉坯、利坯(修坯)到打磨、燒製等四十多道工序,百餘次手工修坯,分兩到三次燒製,才可完成。

德化薄胎瓷的製作以薄為美,以透明為美,因此製作要求極高,難度極大,尤以利坯最為精細。

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覆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因瓷質過薄,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和變形,想製作出完美的薄胎杯著實不易。

一刀下去,在呼吸之間,做到無心的境界,胎壁才能修得流暢,薄得傳神。

雖然製作困難,但是燒成後,輕如浮雲,只不過最終成品率僅為5%左右。

其中德化白瓷的蟬翼系列·薄胎茶器,白度達到德化高白瓷的最高白度88.8度,成品杯體厚度只有0.5mm。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