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一點運氣,才能完成想秘色釉流霞盞這種奇蹟啊!
提及秘釉流霞盞的重現,就連鄧希平大師也只能簡單地用“這只是一場機遇”一句帶過。
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人力物力的投入和耐心深入的思考,這場“機遇”就不會隨便降臨。
秘釉流霞盞的成功,離不開二十餘年的艱辛探索。
而且只有樂於探索、敢於探索, 才能有結果。
興趣愛好,加上努力,才能得到豐碩的果實。
只有懂得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秘釉流霞盞的創作過程,到底有多麼艱難。
因為沒有前人經驗借鑑,只能從零開始。
想要完成一次創新, 只有不斷地找資料、一次次地做實驗, 於黑暗之中探索光明前路。
相比前人,陳文哲就是直接踩在了人家的腦袋上,所以他才能自信很快就掌握這種瓷器的燒製技術。
他不用挑選泥料,不用多次試燒,也不用摸索著制胚,也不用研究釉料配方,因為這些前人都給他躺平了。
所以,創新最難,在創新的過程當中,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比如,從泥料選擇,到胚體制作,及至釉料研究,最後到燒成工藝。
每一個環節,都會歷經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最終捨棄無數廢品,及無數效果不理想的次品,才能得到一件精品。
而這還是有結果, 往往在創新的過程當中,你付出了無數努力和汗水,卻什麼收穫都不會有。
這種在黑暗之中前行,摸索著道路,不知道終點的過程,往往會讓人絕望。
二十餘年如一日的堅持,中間的殫精竭慮,才終於燒製出了心目中的理想作品。
漫壁雲霞,乾坤變幻,這是秘色釉流霞盞的一個特點。
秘釉流霞盞的問世,不僅在工藝還原與創新的學術層面意義非凡,更體現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哲思觀念,達到了工藝美學與佛教哲學思想的高度統一。
適逢光源照射時,“秘釉流霞盞”漫壁雲霞,空碗倏然變滿,像是盛滿了清冽山泉,更像盛滿了佛家的淡泊與寧靜, 如夢似幻!
看到它, 你會有一種:即空即滿, 晦明晦暗,頗有“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味道。
真可謂“一處妙弦巧更奏,掌間幻然生乾坤”!
色如硃砂,流光溢彩,這是秘色釉流霞盞的表象。
秘釉流霞盞釉面光亮無比,清透澄明,色如晚霞橫渡,流光溢彩。
不同燈光不同角度觀察之,意味全然不一。
光影流轉,移步換境,變幻無窮,其無上妙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從不同角度觀察釉面,可以看見不斷移動的拋物線光面。
這時,好似盛滿清水一般,亦空亦滿,若有若無,讓人難以分辨是真是幻。
光照時,盞上會出現一個光點,宛若一個失重的玻璃球,人走動,球體的光線隨之變幻,內壁薄霧環繞,漫盞光華揮之不散。
這肯定是造化所得,天成瓷器。
所以,這樣的瓷器,就算是創作者,也很難大批次燒製。
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兩者相輔相成,渾然共生。
高溫顏色釉的燒成,除卻人為因素,更大的層面上是自然縱情燃燒的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