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後就是一個斑點。
而斑點的形狀,也取決於凹坑被拉平時的形狀。
建窯油滴的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沒有必然關係。
關鍵在於包裹團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盞上不同部位的斑點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別很大。
而斑點一般呈卵形狀,這是因為燒成溫度高釉流動強,包裹團受向下的拉力所致,若拉力過大,斑點則成條形狀。
再有就是建窯油滴釉流動強,使碗口部位釉較薄,不黑又很乾澀。
而在碗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
華北油滴釉不易流動,燒成後碗口不會脫釉,聚釉現象也不明顯。
最後建窯油滴斑點內,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類似田泥幹後的裂紋。
這是因為包裹團,是由許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
而華北油滴斑點內無溝紋,是因為鐵氧化物均勻聚集在氣泡周圍。
斑點內有無溝紋,是區別兩類油滴的根本標誌。
不管兩類油滴的大小、形狀、疏密、色彩等特徵如何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的形成機理會從斑點內溝紋顯露出來。
從藝術價值來講,建盞油滴的價值遠遠高於華北油滴,這是毋庸置疑的行情。
從華北油滴的燒成機理可知,華北油滴的燒成溫度範圍較窄,窯溫過高,斑點就散開,窯溫過低,氣泡又難破滅。
而且華北油滴受器型影響較大,就是在器形凹處,氣泡不易破滅,燒後經常會留下泡痕。
從曜變碗內的斑點,也可看出斑紋消失的速度很快。
消失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了,而瞭解了這一切,都可以幫助陳文哲事先油滴窯變,也就是曜變。
當然,現代公認的曜變盞仿品沒有出現,但是並不意味著沒有仿品。
現代的一些曜變盞仿品,有些斑點較清晰,有些斑點較模糊,有些部位就沒有斑點。
所以曜變斑紋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奼紫嫣紅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續時間很短。
如果這個動態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跡象就保留下來,否則就成了黑釉盞。
曜變斑點周圍的光暈,正是二價鐵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變色現象。
由上可知,判斷真假曜變,只要從斑紋的分佈狀態分析,就不難辨別。
曜變斑落差最大,在碗外幾乎沒有,在碗內分佈也沒有規律。
斑紋在很小的範圍內就存在消失的危機,從清晰與不清晰對比可看出來,連變灰的機會都沒有。
可以給人“一步之遙,就是深淵”的警示,可謂是“玄之又玄”。
曜變斑在普通光線下,沒有多少驚人之處,它就象沒有生命跡象的荒野上的一些枯草。
但是,有了光線的照射、折射,它就會立即散發出驚人的生命力,變得完全不同。
這就是建盞的神奇,或者準確的說,這是建盞曜變的神奇。
一件東西,從古到今一直被人追捧,肯定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建盞就當之無愧的是一種國寶,這一點不止是霓虹人認,我們國人也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