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啊,還真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在燒製建盞之時,卻出現了這麼多美麗的顏色,最主要的還是前人從來沒有燒製過,這就更加難能可貴。
陳文哲此時看到的圖片,全部出自一個叫張惠峰工作室的陳列室。
這裡面陳列著著各式各樣的曜變天目釉作品,它們唯一相同的特徵, 就是如夢似幻!
這位叫張惠峰的大師,是真不簡單。
生於陶瓷世家,張惠峰耳濡目染,對曜變天目釉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子承父業,和妻子史豔華,創辦了玉春天目瓷藝研究室。
之後和退休後的父親,一起致力於對曜變天目釉燒製技術的深入研發。
可是曜變的產生受坯、釉、窯溫等很多因素的制約。
燒製過程中美麗的斑紋稍縱即逝,作品成功率極低。
可以說每一件作品,都堪稱孤品。
直到現在也沒人敢說,成功研製了曜變天目釉,只能說作品具備其基本特徵。
此時,陳文哲多少變得有點驚訝。
他發現,這位張大師研究曜變盞的時間,居然比陸大師更早。
早在2002年,張大師就不僅攻克了曜變天目釉原有燒製技術中流釉不均、沾底嚴重、光亮度較差等缺陷,大大提高了燒製成功率。
後來他還在這個基礎之上,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曜變釉瓷系列產品的研發上。
他拓寬研發領域,著力探究曜變釉瓷的耀斑、晶形、釉紋生成原理,創新研製出金星、鐵鏽花、釉裡紋等曜變新釉。
這些,就是之前陳文哲看到的精美瓷器。
它已經不能用單純的黑釉瓷來表示,這才是真正的創新。
這也是陳文哲感覺,張大師已經把曜變天目盞玩出花的原因。
本來他還想著已經把曜變研究通透了,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創新。
沒想到,前人已經走在前頭, 把他想到的道路,全都走通了,讓他再也無路可走。
“沒辦法,就只能學習了。”
陳文哲有點沮喪,他好不容易發現一片新領域,沒想到,早有人把這裡開發了個通透。
看著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特別是這些瓷器的釉色都是獨特的,這讓陳文哲有點羨慕。
一件精品,離不開一枚匠心。
這裡每一件瓷器,在成型、修坯、施釉、乾燥、燒製等主要環節,都是嚴格把關,不敢絲毫懈怠。
曜變天目釉的燒製,需要物理、化學等方面知識的支撐。
這些瓷器能夠燒製成功,全都經過若干實驗。
首先制定出科學配製的原料,摸索出曜變天目釉多種同類異晶體系列化、差異化的創新特點。
等掌握了晶形變化、表面張力、瓷釉膨脹的變化規律,在因品施釉,這樣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近年來,張大師先後攻關研發出紅色曜變天目釉、葵花黃釉、金絲釉、金星釉、珍珠藍釉、虎睛釉、荔枝釉等系列曜變釉瓷;
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創新研發了,在一個瓷坯上, 應用兩種以上的釉料,創造了系列釉裡紋藝術瓷。
他又將山唐特有的骨質瓷與曜變天目釉結合,著手研發新型骨質瓷曜變釉瓷。
其作品融匯古今、氣韻天成,高雅華貴、風格獨特。
曜變釉擁有無限可能,此時還有很多內容,還有待後來人繼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