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燒成收縮比

洋彩製作的最後一步是做圖,這定稿後,用兩層拍圖紙(無光毛邊)打溼,待乾溼適宜後,拍下瓷上的圖稿,復拍成正稿。

拍圖就更加簡單了假如要複製生產,待拍下來的圖稿幹後, 用一種少膠濃墨在上面重描一次,再浸溼,可拍幾百件瓷器。

現代的很多圖案精美的瓷器,就全都是這麼來的。

看著感覺這種工藝,是不是很眼熟?其實這就是貼花工藝。

只不過剛開始這麼做,技術還顯得有點粗糙。

到了現代,這叫移花。

移花是用貼上法,將花紙上的彩色圖案,移至陶瓷坯體或釉面。

分釉上貼花和釉下貼花等, 釉上貼花有薄膜移花、清水貼花和膠水貼花等。

釉下貼花有在貼花紙上只印出花紋輪廓線,移印後再進行人工填色的;

也有一次性貼上線條色彩的,稱帶水貼花。

貼花紙有紙質和塑膠薄膜兩種,用紙質花紙須經過揭紙、洗滌等工序。

後發明了薄膜花紙,便不須揭紙等工序並便於機械化、連續化操作。

這些全是為了既能做出漂亮的瓷器,又能大規模快速工業化生產,而弄出來的工藝。

當然,工藝沒有好壞,只有作品才有好壞。

就算是用貼花工藝,也是可以生產出極品瓷器的。

就比如清宮造辦處,準確的說應該是清宮造辦處設立的“琺琅作”。

人家的工匠厲害,做什麼都好。

只不過,因為陳文哲不用大規模生產瓷器,所以就用不到貼花工藝,他也從來沒有做過。

現在陳文哲想要製作一件瓷母,不是為了炫技, 而是為了學習。

畢竟瓷母之上的工藝太多,他要能做出一件,那就說明他所有工藝,已經能夠達到清三代宮廷造辦處的水平。

這可很不簡單,還是說那件瓷母。

乾隆十三年,年已六十六歲的唐英,接到乾隆帝的旨意,負責燒製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唐英廣泛派遣得力助手,去哥窯、汝窯、鈞窯、定窯、龍泉窯、湘湖窯等,全國各大名窯。

他蒐羅配方或瓷片標本,或者仔細研究古代文獻的相關記述,然後反覆研製、試驗,燒製成功。

所以,學習洋彩,熟悉一下北宋五大名窯的製作工藝,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一次做的是一件哥窯膽瓶,這也是仿宋時期的作品。

還是那句話,如果是原來, 仿製這麼一件膽瓶, 陳文哲還要好好尋思尋思,仔細思量一下。

可是現在他做這麼一件膽瓶,已經毫無困難。

現在陳文哲做的這件膽瓶器型不大,最終燒製出來,應該會是高14.2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5.4厘米。

這件的器型,他是仿的真品。

也就是說,他仿的是一件有名有姓的東西,這件作品的真品屬於清宮舊藏,為世人所熟知。

在這裡要特意說明一下,仿製瓷器還有一個最大的困難,那就是器型的大小。

原來陳文哲從來沒有擔心過這一點,因為他有經驗,可以讓最終的仿品,跟真品相差很小。

再說,仿品做出來,一般是當做真品欣賞的。

而真品瓷器,就算是一對,一起燒製,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