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小細節,陳文哲自然很容易把握,他也不可能有這些弱點。
這肯定是因為,他的燒窯技術早早就達到了大師級。
再加上他從隋侯之珠內得到的很多傳承經驗,這些都可以讓他很好的掌握這個收縮比。
所以,他才能輕鬆複製出,跟真品瓷器一模一樣大小的仿品。
而這也是一門極高的技術, 一般人還真難以把握。
所以,這一次仿製哥窯膽瓶,除了胎、釉,還有器型,一些小細節都要仿製到家。
如果不行,那就是還有技術短板。
畢竟選擇復燒哥窯膽瓶,陳文哲也不是沒有目的的。
他現在仿燒的這一件哥窯膽瓶,瓶小口, 長頸,溜肩,圓腹,腹下微垂。
底為圈足,圈足上端寬而下端窄,稍作斜形,有一種手捏不起的感覺。
它造型端莊,秀麗,這樣的器型,要想仿製的好,就更要控制好收縮比。
要不然,燒製出一個麻麻賴賴、凹凸不平,甚至是歪七扭八的瓷瓶,都是正常。
只有做好了器型,才能考慮釉色,還有獨特釉料帶來的獨特特徵。
陳文哲仿製的這件哥窯膽瓶,通體施有米色釉,足底一週無釉呈黑色。
器身開有黑色、米色紋片, 即金絲鐵線紋。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 陳文哲早就想要做一件哥窯作品。
但是,原來始終沒有親眼見過哥窯器,所以他也一直信心不足。
這一次隋侯之珠異變,讓陳文哲可以輕易在隋侯之珠的知識寶庫之中,查詢到所有相關哥窯燒製的技藝。
這樣以來,陳文哲哪裡還能忍得住?
接下來他打算把五大名窯全都製作一遍,而之所以首先製作哥窯膽瓶,只不過是因為他對於哥窯瞭解最多。
畢竟他之前透過種種手段,已經很瞭解哥窯,最重要的還是他能夠製作弟窯的瓷器。
雖然沒做過,但是他燒製弟窯的手段、技藝,都還算不錯。
哥窯和弟窯,畢竟是兄弟兩個發展起來的,雖然區別很大,但是在基礎上,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而根據對哥窯和弟窯瞭解,其實陳文哲是可以寫一篇論文的。
畢竟他就要畢業了,就算上的是藝術大學, 該有的作業,也需要完成。
之所以挑選哥窯來寫論文,主要是裡面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歷史謎團。
因為“哥窯”在剛開始發現,形成系統認知,讓世人達成共識的時候,被確認是宋代名窯,也就是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都知道哥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最終有人卻證實,哥窯應該是南宋龍泉青瓷窯系中,—些技術力量很強的作坊。
他們受官窯工藝的影響,生產出的一種釉面滿布碎片紋的青瓷。
所以,被人公認的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哥窯是中國五大名窯之一,時代是南宋(存疑),特徵是紫口鐵足,創始人章生一。
這裡面只有一個時代存疑,因為很多歷史資料,都證明宋代之時,不管是南宋還是北宋,都沒有哥窯方面的記載。
所以,這種說法也有很多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