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三個歷史時期的龍,都是很有特點的。
當然製作膽瓶也可以,畢竟同品質的瓶子,膽瓶肯定比賞瓶更貴。
要是能做成大個頭的梅瓶、大罐,價格肯定更高。
這需要肯定需要看工藝,看釉色,最後才能出價值。
其實說起龍紋瓶的價值來,肯定是明代的龍瓶最為經典,也是價值最高的!
當然,從元代開始,之後龍紋就有三次大的變化,算是最為經典。
這裡面可以研究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現在既然要做龍紋器,那就不能避開元明清三朝。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幾千年來已深深紮根於所有華夏人心中,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龍文化。
中華兒女都被叫做龍傳人,龍的藝術造型複雜多變,幾乎可以在各個領域得到體現。
如詩詞歌賦,雕刻壁畫印章書法,以及各類裝飾等。
中華龍,多存在於神話傳說中,而龍文化源於圖騰又遠高於圖騰。
傳說中的龍,虎鬚鬣尾,身長若蛇。
他有鱗若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龍鷹。
能走,亦能飛,能倒水!
能大能小,能隱能現!
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他乃萬獸之首,亦為封建王朝統治者象徵。
到了瓷器之上,元明清之時的龍紋紋飾,每個朝代有明顯的區別。
總體上歷朝歷代的瓷器紋飾上的龍紋,一般都是早期非常霸氣,中晚期的龍紋紋飾,都比較柔弱無力。
瓷器上的龍飾,這個華夏特有的題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之後,威武有力、生動靈活,並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為各代龍紋的基調。
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於繪畫技法和審美觀念不同的緣故,各代的陶工們仍然賦予龍紋許多不同的變化。
元、明、清三代瓷器上龍紋,時代特徵主要表現在發、睫毛、須和爪四部分之上。
先說毛髮,元代光頭無發或腦脖處飄13綹長髮,這個最為顯著,十分好認。
到了明代,就成了一蓬清晰可數的長豎發,狀如火炬。
而清代則是長披髮,或多撮短聳發。
再就是睫毛,元代眼睫毛現象不明顯。
明代洪武至正德的龍,眼瞼上方,常常豎起一綹水藻般的長睫毛。
從嘉靖朝起,龍的眼睫毛比較寫實,眼瞼的上邊緣處,一般用數根短豎線表示睫毛。
到了清代,龍的睫毛形態多樣化,不少被畫成竹葉形。
再說須,元代龍的上頜部,少見有雙須。
明代雙須粗,伸展有力,形如魚叉,直而不彎。
清代八字般長鬚外撇彎曲,須尖多數帶翻卷。
最後是爪,這個更加容易辨認,因為爪子的個數不同。
元明清三代的龍,爪子的個數都是不同的,如果記不住其他特點,只要記住這些特徵,有時候也能辨別三代龍紋器的真偽。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