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其他,陶瓷枕,以唐、宋、金、元時期最為興盛。
造型、紋飾、裝飾以及色彩豐富多彩。
做工精緻,釉色絢麗。
這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要仿製,只是仿製這幾個時期的精品瓷枕,就足以讓陳文哲忙活個半個月。
比如南河博物院館藏的唐宋時期陶瓷枕,就造型別致,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釉色純正。
雖然窯口不一,但不失為唐宋時期的精品。
特別是瓷枕出現的早期唐代,其華麗精美的唐瓷枕,耀人眼球。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文化繁榮時期,國盛富強,社會穩定。
唐代不斷融合、演進中的多元文化,促使了陶瓷的製作向著豐富化、多元化發展。
這一時期的瓷枕,基本沿用隋的形體,較小精美。
在燒造工藝上,則是透過三彩、繪彩、絞胎以及單色的青黃釉、黑釉作為裝飾。
三彩,即在同一器物上,用黃、綠、白或黃、綠、藍、黑等幾種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經窯變形成了釉色斑斕的唐三彩。
絞胎工藝是將雙色陶泥,攪拌製作成胎體,施透明釉,充分表現出絞胎舒展流暢的韻味。
造型為箱形枕和獸形枕,紋飾以花鳥圖案、幾何形紋樣為主,珍珠地刻、劃花是瓷枕的主要品種。
窯場有南河的鞏縣窯、密縣窯、登封窯,南湖的沙長窯,徽安的壽州窯為生產基地。
其中的代表作有三彩象形脈枕,這隻瓷枕長15厘米,寬9.3厘米,高8厘米。
枕面為橢圓形,以一頭站立於長方形平座上的大象作枕座。
象長鼻下垂,貼於平板之上。
通體施褐、綠、黃等色釉,底部無釉。
唐代初期,瓷枕製作基本沿襲了隋代的瓷枕造型,體積較小,造型規整,枕面平直,不適合作為日常生活的寢具。
很有可能是醫生,用於墊在病人的手腕下診脈用,出診時也便於攜帶。
這個時期的瓷枕,其製作工藝跟唐三彩得到燒製工藝差不多。
當然,瓷器和陶器是不同的,最大的區別就是燒成溫度。
但是低溫釉製品的燒製,陶器和瓷器的相似度還是很大的。
也就是說,隋唐時期的瓷器,更加容易燒製。
當然,完全仿古代工藝燒製,又要另說,畢竟古代的原礦材料難求。
除了唐代的三彩瓷枕,唐代瓷枕工藝比較獨特的,也就是絞胎瓷枕了。
傳世的一件唐絞胎瓷枕,個頭就比較小,它的高只有6厘米,橫12.5厘米,縱10厘米。
整體呈長方形,兩端微翹,中竟內凹,稜角分明,簷面不突出,通體施黃、褐色釉。
此枕造型規整,色彩亮麗,圖案精美,紋理猶如行雲流水,富有亦真亦幻的藝術感染力,令人賞心悅目。
在唐代,還有一種刻花如意頭脈枕。
枕長17厘米,寬10厘米,高9.5厘米。
呈如意頭形,通體施青釉,枕面平直。
枕面內一週和枕上部,刻有稀疏的纏枝花紋,枕下端中間有一圓形透氣孔。
枕造型別致,釉色晶瑩,是越窯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