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穿了,開光工藝就是指的是在陶瓷器物表面裝飾當中,以輪廓線劃分出一定形狀的區域。
區域內描繪主題紋飾,區域外則多描繪圖案背景。
同一件陶瓷器物中,既可以採取一個開光形式,也可以採取多個開光形式。
開光裝飾在各類陶瓷上,應用廣泛,其中有青花開光、粉彩開光、色釉開光、古彩開光、釉下五彩開光等。
開光裝飾由來已久,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軌跡,具有鮮明的形式特點和深刻的美學意蘊。
開光遠在幾千年的彩陶時期,就出現了,這裡要注意,出現,並不等於成熟!
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中舞蹈紋盆中,就初見雛形。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新石器彩陶萌芽的開光裝飾,反映了祖先的生產勞動場景,也反映了他們對藝術的把握與理解。
從新石器時代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漫長的歷史歷程中,陶瓷開光裝飾經歷了不斷發展、變化和豐富的自我完善的過程。
最早的開光瓷,就是見於宋代的磁州窯和吉州窯。
這是當時兩處著名的窯場,規模宏大,生產數量很多。
那時有很多瓷器的製作過程,就是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畫出邊框,並在邊框中畫以山水、人物、花卉等。
像是吉州窯開創的釉下彩繪手法,後來對元青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他們在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稱“錦地開光”,明代稱“錦地盒子心”。
這種工藝見於宋代吉州窯釉下彩繪、元青花和清代康熙五彩瓷器裝飾。
他們透過開光將不同的繪畫情境集於一身,產生故事篇章感,使繪畫富於流動意趣交相輝映。
這麼一算,宋代的名窯也太多了,幾乎每一座名窯,還都有一手或者是多手的高超技術。
而宋代之所以出現那麼多名窯,肯定是有原因的。
像是五大名窯,加上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這麼多名窯,絕對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窯。
宋代之時,制瓷業鼎盛,陶瓷開光裝飾也在這個時期得以成長,這一點問題都沒有。
也是在宋代,出現了較多的開光樣式,到了明清時期更是豐富多樣了。
到了80年代後,在景鎮傳統陶瓷裝飾藝術復興,使得開光藝術進入到另一個輝煌的時期。
現在,許多現代陶瓷創作中運用陶瓷開光裝飾,並出現了不同於傳統的開光樣式。
我們熟知的開光技法瓷器,肯定是明代的描金瓷器、琺琅彩瓷器,或者是粉彩瓷器之上。
比如之前陳文哲從武二哪裡購買的轉心瓶,上面就使用了開光工藝。
但是,開工工藝最早的瓷器,只能是追溯到宋代。
宋代是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這一點在軍事、文化、科技之上,都有很多表現。
現代人都說弱宋,其實真正懂歷史的就會知道,所謂的弱宋可一點不弱。
話不多說,繼續回到宋代瓷枕之上。
磁州窯除了白釉黑彩,還有白釉黑花。
以這種工藝製作的瓷枕,名字就叫白釉黑花瓷枕。
這種瓷枕長22.2厘米,寬1 8.5厘米,高11.5厘米。
枕體呈腰圓形,枕面前低後高,面邊緣較高,中間微凹,凹處繪黑彩折枝牡丹紋。
周邊刻有弧形邊飾。通身施白釉,底部露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