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的很多工藝,其實都跟雕刻有關。
所以,剔花亦稱剔刻。
這是指以剔除紋飾以外的空間,進行坯胎裝飾的方法,俗稱減地露花。
剔花,實際是凸雕技法的一個變種。
而對於雕刻,陳文哲的技術已經很高,所以他也特別重視這一方面的技術。
因為相比其他工藝,他學習剔花、刻花、劃花工藝,實在是方便快捷的多。
比如剔花的方法很多,他都可以看一遍技術要點,就能學會。
剔花中的剔化妝土、別胎、剔釉等,只要雕刻技術過關,又有多大難度?
就算是大面積剔刻,也沒有什麼難度,區域性剔刻就更沒什麼問題。
只不過,不是什麼瓷器之上,都可以使用剔花工藝。
要知道剔花方法源於北方磁州窯、西夏窯等,南方瓷窯就很少使用。
北方諳窯剔刻,都是在化妝土或者釉面上,剔刻花紋。
燒成後剔刻部位露胎,與釉面和花紋形成反襯,這是剔刻露胎法。
龍泉窯與其略有不同,是在半乾的瓷坯上,將花紋以外多餘的“地子”剔除,然後施釉焙燒,燒成後花紋均在釉下。
各個窯口,各個歷史時期,剔花工藝的表現和手法都不同。
比如龍泉窯剔花,可以稱為剔刻覆釉法。
剔刻的花紋,在釉下可以長久保護。
既可顯示花紋層次,又可顯示釉色之美。
還有,剔花方法主要流行於元代,明代也有。
如元代龍泉窯纏枝牡丹紋梅瓶的“地子”,就是剔到出來的。
剔刻有時容易被誤作模印,其實是有區別的。
模印都知道,容易製作,製作速度快,可以大批次製作瓷器。
但是,這就跟印花一樣,大批次製作出來的東西,價值肯定很低。
往往手中作品,或者工藝更加複雜的作品,價格更高,因為數量肯定更少。
比如白地黑剔花,就是剔花中的高檔品,這種瓷器多見於北宋晚期至金代。
其法是在瓷胎上,先施白化妝土,稍幹後施黑化妝土,刻劃出紋飾,再剔掉花紋以外的黑化妝土,露出白色化妝土地子。
這種工藝的關鍵,是不傷底層的白化妝土,要求工匠有很高的技術。
只有當瓷坯和化妝土的溼度恰到好處、半乾半潮時才易操作,最後罩透明釉入窯燒製。
白地黑剔花是剔花裝飾中工藝最複雜、難度最大的品種。
黑地白剔花是反向剔除花紋內的黑色彩料,花紋為白色。
還有南河當陽峪、扒村等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立體感非常強,是瓷器上的浮雕。
這樣的瓷器,只要看工藝,你就知道,普通工匠是絕對做不好的。
所以,這種瓷器只要生產出來,就是精品。
如果能夠流傳到現在,那就肯定是珍品。
這種等級的瓷器,看的肯定是手藝。
手藝好,工藝價值就高。
有時候年代反而不重要,特別是一些高古瓷,如果工藝不行,就算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沒有多少價值。
當然,如果在這些頂級工藝之上,還能施加一些特殊的釉色,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