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被命名為麻倉土的高嶺土,其實就是一種黏土。
它的特性也並不好,單純用它來燒製瓷器,品質也一點都不好。
這種使用麻倉土製作的瓷器,底胎有一個現象我們稱為“刮胎白”,看起來很粗糙。
當然,實際上手感很光滑,這樣是給收藏到元青花的人,帶來一種發自內心的驚喜。
但是,這是因為元青花現在的價格很貴,如果單純用審美的眼光來看,這不就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嗎?
看著很粗糙,這可跟美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此時反差萌就出現了,摸一下,居然不粗糙,甚至還十分光滑,這可是驚喜十足。
但是,這也不意味著,這種粗糙感不是缺陷。
可是沒辦法,古代的工藝水平就那樣,那時的元青花,已經是他們的最高手藝體現。
元青花的缺陷,其實很多,像是出現的火石紅,白而不細,有很多氣孔,有黑痣,且燒造出來的瓷器,很多會有鼓包現象。
這些都是使用麻倉土,形成的自然的現象。
沒有麻倉土,高仿瓷器是根本做不出來,這些獨特缺陷的。
仿古,就是連通當時的缺陷特徵,都要仿製出來。
如果想要百分百高仿,那最好是研究透徹當時的工藝,再使用當時使用的原材料,來百分百精仿。
幸好,現代人能夠分析元青花中麻倉土的成分配比,而陳文哲也清楚的知道元青花的製作工藝。
他甚至知道古人是怎麼處理麻倉土的,也許就是在處理麻倉土的過程當中,才最終形成了我們現代人認識之中的麻倉土。
因為陳文哲懷疑,我們現代人認知之中的所謂麻倉土,不全是天然形成的。
因為很多研究都表明,麻倉土本質上也是高嶺土,其成份和現在的高嶺土沒什麼太大差別。
單從化驗看,兩者不能看出什麼明顯差異,這就很奇怪了。
如果在進一步做實驗,卻發現,兩者雖然成分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做出的胎就是不一樣,能說兩者是一回事嗎?
當然不會是一回事,很明顯,麻倉土應該是一種處理過的特殊高嶺土。
或者乾脆說,麻倉山那邊發現的高嶺土,跟其他高嶺土稍微有點差異。
再不就是,同樣都是高嶺土,而因為麻倉山的高嶺土經過了特殊處理,就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麻倉土,就是用這種麻倉土,才能燒製出,具有特殊泥胎的元青花。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都造成了麻倉土的特殊。
但是,這裡面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麻倉土是真正純天然礦料,絕產了,絕跡了,那就真的沒有什麼辦法恢復元青花的完整工藝。
麻倉土肯定是純天然礦料,但是它之所以特別,應該是因為後期的處理手段。
所以,天然麻倉土就可以燒製出元青花的這種可能性不大。
更大的可能是,麻倉土並不特殊,特殊的是其處理工藝。
而這是最近陳文哲研究的成果,當然,之所以有這種推斷,還是因為在隋侯之珠內部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資訊。
現在陳文哲認為,麻倉土肯定是天然礦料。
但是處理之後,應該算是另外一種東西了。
最起碼變得跟普通高嶺土不同,所以最後燒製出的瓷器效果也不同。
比如重新加入了別的元素,或者是去掉了一些不用的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