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土的使用,使陶瓷製品質量出現飛躍,並且大大推動了歐亞,乃至世界制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
景鎮制瓷有著千餘年的歷史,實際上開採高嶺土,已長達1700餘年。
而如今在高嶺村,已經沒有任何瓷土資源了。
只不過,經過一千多年的開採,高嶺村的高嶺土,也已經被採空。
留下的只是一些廢棄的礦坑,在這個地區附近,風化的白雲母花崗岩分佈廣泛,生成砂狀高嶺土。
曾因為有這樣優質的瓷土資源,才造就了世界聞名的瓷都景鎮。
而現在沒有了高嶺土,那麼景鎮就不是瓷都了?
不會,因為瓷都的底蘊,決定了以後它永遠是瓷都。
只不過,作為制瓷之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高嶺土資源的枯竭,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定局。
作為製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嶺土與瓷器的質量,以及瓷器製造業的命運,都有著密切的聯絡。
景鎮的高嶺土是一種質地極純的優質高嶺土礦,因為含鐵量極低,是配製高階細瓷坯和釉的最好原料。
當年高嶺土的使用,是我國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高嶺土胎色白淨,瓷胎耐火度高。
從而使陶瓷成為硬質瓷的代表,陶瓷的耐酸鹼度、硬度,遠高於其他產地的陶瓷。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才會有“陶瓷用不舊摔不壞“之說。
其實除了景鎮外,也有不少地方存在高嶺土資源,但均不如高嶺當地。
按照目前的瓷土用量,再過20年,將會面臨多地瓷土資源斷檔的局面。
不管如何看待,瓷土資源面臨枯竭,已是不爭的事實。
高嶺土也跟煤炭一樣,岩石礦物經長期風化的地質作用才形成了高嶺土,至少也有幾萬年的歷史。
而現在高嶺土不多了,所以請珍惜每一件工藝美瓷!
當然,這些距離陳文哲還遠,他之所以在研究高嶺土的資源,主要是他想要尋找一些合適的古礦遺址。
景鎮那邊肯定有不少高嶺土古礦遺址,比如坐落在市東北部,浮樑高嶺村的高嶺古礦遺址。
它是世界瓷土之源,瓷器之根。
以古礦場為核心的景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蘊藏著悠遠的陶瓷文化歷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高嶺古礦,從宋代開始採挖,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開採最盛,持續至20世紀60年代。
數百年大規模的高嶺土開採,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古蹟。
保留至今的元明清古礦坑和數百萬噸尾砂礦,以及古洗選池、運礦古道等古遺蹟。
這全面反映了,當時採、選、運、銷一條龍的完整體系。
當地人稱之為“青山浮白雪“、“玉帶繞青山“。
當然,這些也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高嶺古礦遺址,滿山遍佈著厚厚的尾砂。
尾砂礦是指礦工們淘洗瓷土剩餘的砂子,其中含有晶瑩明亮的白雲母,在陽光下會閃閃發亮。
根據反覆調查和推算,高嶺山四個開採地段上,尾砂堆積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量750多萬噸。
堆積厚度最小5米,最大的近30米。
這蔚為壯觀的尾砂堆積層,見證著當年開採高嶺土的繁榮盛況。
明清之際,高嶺土從山下的碼頭運往景鎮,供瓷業生產使用,景鎮瓷器也成為遠銷海外的世界商貿珍品。
持續不斷的瓷器生產,對高嶺土礦工四季晝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