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底足露胎,露胎的這個痕跡,顏色一般做不好。
很多仿元青花瓷器的底足,顏色基本上就是淡黃色的。
這個顏色是做舊的痕跡,另外就是足牆,一般積釉做的並不是很自然。
這種等級的仿品,只要反覆的看,還是能看出問題的。
而距離現在更近的一些高仿,也就是那些動輒賣出三五十萬的高仿,一般人就很難鑑定了。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的收藏者們鑑定水平提高的同時,仿製工藝水平也在提高。
最起碼用料也更加考究,這樣做出來的元青花更好,也更加難以辨認。
但是,由於作為元青花瓷器胎料的麻倉土和青料蘇麻離青的早已用盡,其他材料很難模仿這兩種材料的效果,所以這一點就難住了很多人。
還有,現在的畫工,很多也無法達到元代專業畫師的繪畫水平。
目前仿製者仿製的元青花瓷器,與元青花瓷器真品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很難以假亂真。
可是,這些問題在陳文哲這裡,都可以想辦法解決。
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工藝,比如畫工、紋飾、拉胚工藝等等。
在這裡需要特別提一下拉胚工藝,因為元青花的制胚也跟現在的瓷器有所不同。
做仿古瓷,特別是元青花,就需要特別注意。
因為元青花的工藝特點中,與明清最不同的就是製坯工藝。
我們看慣了陶瓷工藝中拉坯的情景,也知道拉坯工藝在陶瓷製作中能提高效率。
可元青花時代,拉坯工藝尚未實行,元青花無論琢器還是圓器,第一道工序均是印坯。
印坯就是模印,有模在先,成型在後。
懂得這一點,就可以體會元青花為什麼那麼多八方梅瓶,八方葫蘆瓶,八方玉壺春,稜口大盤,花口小碟。
這些模製的典型,均沒有擺脫宋影青模製工藝的影響,與景鎮同時代的樞府釉作品相同。
模製成型是元青花的製造原則,可惜這個原則長時間被研究者、仿製者忽略,導致元青花仿製之路的馬拉松長跑。
其次就是元代使用的顏料,這是鈷料,分進口、國產等。
這兩種料早就絕跡,沒有仿製的可能,因此具有唯一性。
說到這裡,對元代到底使用何種顏料,至2010年已出現不同意見。
比如大海矽酸鹽研究所,透過機檢測試認為,元青花所用顏料(鈷料)不論粗細,都是進口鈷料,沒有國產料,以前的觀念希望得到糾正。
但問題真是這麼簡單嗎?恐怕未必。
剛見此結果時,曾讓人為之驚訝,但很快被眾多學者所質疑。
比如在解釋元青花髮色不同上,到底是原料的異地原因,還是本身原因?
其本質何在?還有,進口料本身就十分貴重稀缺,能全部慷慨用來做各種不同層次需要的器物嗎?
而且精品器物和一般器物的呈色,相差十分明顯。
比如結晶斑有黑有褐有灰,比如暈、散、流均不一樣。
這一切都說明,料的本質不僅僅是元素量上的不同,而還有結構上的不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