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花絲為骨,鑲嵌作飾

傳統的神都花絲鑲嵌的器物,涵蓋的種類很多。

大的方向上,包括宮廷日常用到的盒、盤、碗、杯、擺件、茶具、酒器、如意、首飾等。

每個大的方向上,又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物件。

如首飾中包括帽飾、頭飾、髮簪、手鐲、戒指、指甲套等等。

題材受宮廷文化的影響,主要選取龍、鳳、如意、壽桃等代表吉祥尊貴的造型。

不同於民間的金銀製品,龍、鳳是古代民間所不能使用的造型。

這些宮廷黃金製品,金光閃閃、不惜材料的造型,使得神都花絲鑲嵌可以不顧忌成本,沒有大小的概念,只是為了滿足於皇室的需要。

像是當時的《富貴牡丹》點翠胸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當時生產的金銀器具以鏨花為主,先用錘子將金銀片敲打成器形,再用鏨子鏨出凸凹花紋。

上邊用花絲圍成石碗,鑲嵌進各種寶玉石,或以數種寶玉石用金銀絲聯綴起來製成器皿。

這樣的東西,就算不用寶石,也是妥妥的奢侈品。

更何況,上面還鑲嵌著各種寶石,可惜,現在會這些工藝的匠人已經不多。

要不然,這些好好發展一下,還有國外那些奢侈首飾公司啥事?

那些公司,就靠著廣告打出名氣,接著就開始糊弄人。

弄點銅圈是奢侈品,弄點玻璃片,也是奢侈品,都賣的死貴,這才真是教智商稅。

而我國的這些傳統工藝,技術要求太高了,要想大規模製作開拓市場,還真不容易。

這樣的工藝,在明代就達到巔峰。

當時在明朝的京城,花絲鎬嵌就達到鼎盛,工藝中的堆、壘、織、編,掐,填、嵌,鏨等技法已樣樣俱全。

尤其是編織和堆壘等難度較高的技術運用,巳十分純熟。

到了清代,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行業走向專業化生產。

分有實作,鑲嵌作、鏨作、燒藍作、點翠作、包金作等十多個小行業。

辛亥革命後,宮廷藝術散落民間。

此時金店,銀樓紛紛開張,據統計達一百多家,花絲鑲嵌行業極為興旺。

京城花絲鑲嵌大體分類有器皿、建築造型、動物造型,人物造型,此外還有各種首飾等。

如故宮角樓、九龍壁、瓶、燻、獅,龍、“麻姑獻壽”、耳鉗、領針,袖釦,戒指,手鐲,項鍊等。

花絲鑲嵌由於完全由金銀絲製成,所以也被稱為“細金工藝”。

這是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的過程。

中間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

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

單以工序的繁瑣程度而論,花絲鑲嵌在燕京八絕中位居前列。

正是由於其用料珍奇,工藝繁複,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

如果說花絲鑲嵌的精髓在花絲,那麼後期的鑲嵌,則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妙用。

最常見的鑲嵌方式,是包邊兒鑲,也叫包口鑲。

比如石碗的製作,行話叫“圈石碗”是重頭戲。

先要將銅片,壓制成合適的厚度。

而這個度,全由師傅們憑著經驗掌握。

把壓好的銅片剪成條狀,用來隈成碗邊兒。

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與之對應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