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

唐窯,就是清代唐英所監督的景鎮御窯廠,及其督造的瓷器的代稱。

張德山編寫的《唐英與唐窯》一書中,把“唐窯”分為幾個時期。

“早期唐窯”是雍正六年乾隆元年。

“中期唐窯”是乾隆二年乾隆六年。

“晚期唐窯”是乾隆七年一乾隆二十一年。

這與《乾隆紀事檔》的: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燒造紅花甘露瓶,俱不要款”,相吻合。

當然,這也於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將按旨照樣燒造得:紅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燒造幾件”的記載相符。

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來說:太監張玉傳旨:著傳諭唐英將甘露瓶陸續再做些來”。

除甘露瓶外,多穆壺、賁巴瓶、賁巴壺、金釉、金釉無量壽佛、彷木紋釉碗、彷凋漆碗等,都是同時期的作品。

這些東西,很明顯都是官窯精品。

但是,這些都是法器,而且品種眾多,陳文哲就不想彷制了。

畢竟他現在做的是掐絲琺琅,而到了現在這種程度,陳文哲也不侷限於製作清代的琺琅器。

他想著,既然做了,就連明代的一些精品,也彷制一些。

銅胎掐絲琺琅,製作起來還是太麻煩。

這一次做過之後,他肯定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碰這種東西。

畢竟它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凋刻技藝。

可謂是我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樣的作品,從古到今,都十分少見。

明代的掐絲琺琅器,最出名的就是景泰藍。

而景泰藍在宮廷皇族中,興盛了三四百年,是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

景泰藍的製作,粗略劃分,就有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六道工序。”

要是把製作工序細分起來,就有100多道。

相當耗費人力心力,可以說是無處不體現皇家的尊嚴和奢華。

因此,古時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的說法。

如今學術界普遍認為,元代時期,蒙鐵騎席捲歐亞大陸之際,掐絲琺琅工藝由此傳入了中原地區。

掐絲琺琅工藝繁複縝密、色彩輝煌燦爛,深得元、明、清歷朝統治者的喜愛。

在明代景泰年間,掐絲琺琅工藝達到一個巔峰,便留下了“景泰藍”這一名稱。

景泰藍中的“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玉的年號。

明代宗朱祁玉,絕對是一位傳奇皇帝,跟叫門皇帝一樣出名。

不說景泰藍,只是說藍釉,在景泰年間,就有極大的突破。

景泰年間的藍釉料,突破性地發明了天藍、鈷藍、寶藍,且多用藍色作底色,顯得清雅高貴、沉著大方。

如此一來,雖非景泰首創,這種器具卻在之後統一被稱為“景泰藍”。

明末成書的《春明夢餘錄》,將豔麗的景泰琺琅與宣德銅器、永樂凋漆、成化鬥彩並駕齊驅,認為它們“精巧遠邁前古”。

到了清代,清三代的帝王更加熱衷於琺琅器。

清代的銅胎掐絲琺琅,之前陳文哲做了不少,這裡就不提,還是說回景泰藍。

既然叫景泰藍,自然是圍繞著燒藍來進行的。

從元代開始,好像歷代統治者就一直對藍色非常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