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墨分五色

民窯能夠使用被稱為“御土”、“官土”的高質量的高嶺土,來燒製瓷器,這就可以證明,當時的政府為了出口,已經開禁了“御土”的使用。

對於我國瓷器考古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發現。

康、雍時期的青花瓷器,為中我國瓷器藝術的頂峰之作。

特別是景鎮的瓷器,有“景鎮外無青花”的說法,又證明著景鎮青花瓷的至尊地位。

當然,文物精美固然令人欣喜,如何保護這些出水的瓷器,卻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相對金屬、竹木等材質的文物,瓷器的保護要容易得多。

不過經過300多年海水浸泡的瓷器,一樣面臨著種種危險。

所以,不是挖掘出來,就完事了,之後還需要保養。

按照程式,每打撈上一筐瓷器,隊員都會立刻用澹水中浸泡,以使文物脫鹽。

這是一份看似簡單,卻難以做到最好的工作。

幸虧陳文哲懂行,在他的指導之下,所有工作有條不絮的進行。

要不然,本來挖掘出一大批儲存完好,十分漂亮,有著很高價值的古瓷器,可因為不懂的養護,很快就釉彩剝落,變得破破爛爛,那不是太過可惜了嗎?

這些瓷器表面上看瓷器光潔如新,似乎沒有受到什麼腐蝕。

其實鹽分會一直滲透到瓷器裡面去,甚至穿過釉彩進入瓷胎。

要做到徹底的脫鹽,就需要把這些瓷器,在澹水浸泡數月之久,這一過程看起來難以實現。

以瓷器數量,在海上,特別是在輪船之上,到哪裡找那麼大的水池,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問題。

如果脫鹽不淨,瓷器會漸漸損壞。

比如在著名的“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文物中,已經有部分瓷器,因為鹽分外滲,出現了釉層凸起的問題。

打撈結束,陳文哲梳理整個打撈過程。

沉船遺址所在海域,水深13—15米,海底為含沙淤泥土質。

這條船為康熙中期的一條中型海船,殘長13.5米,殘寬3米,殘高1米。

由此可推測此船原長18—20米,寬5米。

此船殘存16個艙位,但多數隔艙板已損壞。

除東部船頭三個艙位較窄外,寬度30—60厘米,其他艙位一般寬度為90厘米。

只有東六艙稍寬一些,為134厘米,西四艙最寬,為178厘米。

在船的西南部,發現一根圓木,出露長度為250厘米,周長77厘米,寬22厘米,高26厘米。

剖面呈“凸”字形,基本可定為龍骨。

透過這些細節,陳文哲可以完整回朔出這條船從開始修建,到一直沉沒的整個過程。

很多重要的資訊,就是透過整條船中,一些重要部位,回朔出來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得到了很多資訊,特別是這條船從下水之後,經常跑得航線。

只要瞭解南太平洋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再根據歷代以來的天氣、水紋情況,結合航路周邊的一些危險海域,想要找尋一些沉船,還真是不難。

這也是這一次打撈沉船,陳文哲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