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精巧器物

打撈結束,陳文哲乘坐的那艘四千噸的大型打撈船之上,特別整理出來一座水池。

先前出水的511塊船板,只要離開水面,就立即運進船艙,被浸泡在水池裡。

這些輪船部件,大部分船板長5米到6米,寬度超過30厘米,用松木或杉木製造。

底層船體基本儲存完好,出水的龍骨殘長16.7米。

龍骨是船身體量最大、最長的構件,就像船的嵴椎骨貫穿整個船身。

由此陳文哲推測,這艘船的長度超過20米,寬約6米,深3到4米,排水量超過60噸,是我國宋代比較大的商船。

在水下發掘的時候,隊員發現船體還保留了11個殘存的水密艙,說明它採用了先進的水密隔艙設計。

水密隔艙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的一項偉大發明,最遲在唐代我國就發明了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的主要優點是,第一它加強了船的橫向強度,使船更加堅固。

第二有了水密隔艙,即使一兩個船艙破損進水,船也不會沉沒,修補後照樣可以航行。

種種跡象表明,這艘船很可能是我國南宋時期胡建省南部建造的一艘優質福船。

我國明代大航海家鄭和,曾經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福船就是船隊的主要船型。

而鄭和乘坐的寶船就是尖底福船,長126米,是世界上第一艘萬噸遠洋船。

我國早在漢代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沿著海岸線行駛。

這條航線安全,但要花費很多時間。

到了宋代,隨著航海羅盤、水密隔艙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我國遠洋航海技術飛躍發展。

船隻穿過我國南海深海區,到達東南亞、中亞。

一艘艘遠洋帆船乘風破浪,在這條航線上行駛。

這一艘南宋福船,就是其中之一。

它雖然在航海中沉沒了,可令人奇怪的是,沉船遺址不是在海底,而是在那塊水下暗礁的礁盤上。

陳文哲反覆研究後,得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

這艘船的遺址,並不是當年船隻出事的地點。

在帆船時代,我國南海海上航行,主要依靠季風。

對於帆船來說,季風是一把雙刃劍,既是船的動力,又是造成海難的禍首。

這裡明顯是這條航道上的危險水域之一,這裡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暗礁。

隨著潮漲潮落,礁石時隱時現,時刻威脅著過往船隻。

當這艘船滿載瓷器等航行到這裡時,突然海風驟起,狂風推著巨浪翻江倒海壓來。

這艘船本來打算駛入礁盤內,躲避風浪。

可失去控制撞在礁石上,觸礁的船,被海浪推到礁盤上在那裡擱淺。

隨著潮漲潮落,甲板上的建築被完全毀壞,船體部分解體,逐漸被珊瑚沙掩埋。

這一次陳文哲他們利用六艘大型打撈船,總共派出上百人,加上無數機械裝置,才能把這艘船整體打撈出水。

最後統計,他們每天下水上百人,每天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歷時兩個月,才完成這次打撈。

他在這裡這麼長時間,船上打撈人員已經換了好幾批。

這時陳文哲十分慶幸,他幸虧僱傭了高啟靜等當地的關係戶,要不然,現在這片海域,肯定不會像現在這麼風平浪靜。

看著不少從來沒見過,但是行走坐立都闆闆正正,規規矩矩的潛水員,陳文哲差點笑的把嘴巴裂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