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了一條葡萄牙商船,船上載有大量瓷器。
因為不知道這些瓷器的產地,就以商船的名字“克拉克”命名了這批瓷器。
從此克拉克瓷,就成了我國明代外銷瓷的代名詞。
據考古發掘結合學術考證,克拉克瓷應該是胡建漳州地區生產,同景鎮的產品有區別,風格不一樣,易於分辨。
但是,運輸克拉克瓷的商船,並不一定全部運輸的胡建地區的瓷器,景鎮的瓷器肯定也有。
畢竟之後所有外銷瓷,都被稱之為克拉克瓷,所以景鎮的瓷器,在這海外,也算是克拉克瓷。
“這應該是一艘類似萬曆號沉船一樣的明代商船。”
“也是德化窯的產品?”高啟靜又開始自作聰明。
陳文哲一邊看,一邊撿起幾個瓷片,拼湊在一起。
“像是這樣的瓷片,就不是德化窯的瓷器,而是景鎮的。”
接著他又挑選出來了一些瓷片:“這應該是胡建那邊出品的瓷器,但不一定是你認為的德化窯,德化窯的概念在明清時期有點大,具體到哪裡,還真沒法說。”
等把一件,圓形的盒子,拼湊在了一起,看著獨特的釉色,獨特的造型,陳文哲有點沉默。
“這是交趾香合,一種特殊的盒子,肯定是出自胡建那邊,但是裡面有不少瓷片,卻是出自景鎮。”
很快,透過分析大量碎瓷片,陳文哲就下了判斷。
這一次,那群走了狗屎運的傢伙,收穫應該不小。
就算沉船比較小,裡面運載的瓷器,價值確絕對不小。
如果真像他猜測的那樣,是一艘如同萬曆號沉船一樣的萬曆時期的運輸商船,那收穫肯定小不了。
萬曆號沉船還是比較有名的,萬曆號上打撈出水的瓷器,跟陳文哲眼前發現的瓷器,好像是同一時代,還有同種特色的瓷器。
2004一2005年,瑞國南海海洋考古公司,與馬來政府合作,對馬來丁加奴州東海岸約6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進行打撈。
因沉船中載有大量萬曆時期風格的中國瓷器,因而該沉船被定名為“萬曆號”。
“萬曆號”明代沉船,發現於距馬來丁加奴州東海岸約6英里的海域,1997年被發現。
2003年11月,瑞國私人打撈者斯坦率領調查人員確定沉船位置,並探明船體已被破壞,並且發現大部分船貨已成碎片。
“萬曆號”船身很小,長度在18米左右,結構屬於歐洲設計,打撈出水約10噸破碎瓷器。
其中完整和半完整器只有7000多件,估計原載瓷器至少有3萬件以上。
出水瓷器大部分,是被稱作“克拉克瓷”的景鎮窯青花瓷器。
這裡就有爭議,至於景鎮的瓷器,是不是克拉克瓷,其實不需要太過在意。
因為對於外國人來說,明代萬曆、嘉慶之後的所有瓷器,都是克拉克瓷。
而這批景鎮的瓷器,器形有盤、碗、碟、蓋罐、蓋盒、軍持、葫蘆瓶、玉壺春瓶、茶壺等。
其中有2000餘件帶銘瓷器,內容涉及年號、工匠和作坊名稱以及防偽標誌。
陳文哲之所以想到這艘沉船,主要是這一次他們打撈上來的瓷器碎片,明顯能看出來,裡面除了普通的碗盤碟之外。
蓋罐、蓋盒、軍持、葫蘆瓶、玉壺春瓶和茶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