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窯紅,被陶瓷業內認為是燒造技藝的「試金石」。
技術好不好,燒製一爐郎窯紅,就看的清清楚楚。
這樣會不會燒,燒的好不好,就一目瞭然。
要燒製郎窯紅,從泥料到配料,都需要嚴格把關。
這種獨特的配方,造就的獨特藝術品,必然有著嚴格的工藝。
如果不懂,那只是從幾百種釉料中,找到了合適的泥料和釉料的秘方,就比登天還難!
比如說,依據古法,釉料一定要陳腐數月、甚至一年,這樣燒出的釉面會更溫潤。
現在幾乎沒有窯口可以做到這點,因為時間太寶貴了,等不起釉料陳腐的時間。
但陳文哲懂瓷器,也提前有準備。
要不然,他還真沒有興趣,專門開設一家泥廠。
因不止是釉料需要陳腐,瓷泥有時候也需要陳腐。
這樣秉承古法,釉料陳腐近一年,出品雖慢但是精。
其實,郎窯紅的燒製,最難的還在於髮色。
市場上的郎窯紅一般燒至1300°C,而陳文哲卻很清楚,要想燒製好的郎窯紅,溫度最好燒至1350°C。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成品的油潤度和光澤感,達到最好。
要知道高溫陶瓷,1300°C以上每上升5°C,工藝難度都是一次突破。
「在這裡也許能夠突破一下,歷史上的郎窯紅,好像沒有薄胎瓷?」
郎窯紅的薄胎燒製工藝,還是很值得試一試的。
歷朝歷代為保證成品率,郎窯紅都是用厚胎燒製。
如果能夠突破這一工藝難點,那麼就可以燒製薄胎郎窯紅,最起碼瓷杯是可以燒製成功的。
之前陳文哲做過,不過那一次沒有追求薄胎,最多算是中薄程度。
把那樣的瓷杯放在強光下,只能隱約透光。
不過,卻可以呈現出寶石般的通透,很顯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貢品級的郎窯紅,絢爛絕美,不失傳統,又有創新突破,這樣的瓷器,肯定好賣。
「脫口雪頂為佳,流釉以牛毛絲為妙,不過足以雞翅紋為尊,且三者缺一不可」。
據史料記載,郎窯紅的貢品挑選標準極其嚴格。
雪頂脫口說的是,紅釉會自然地向下流動,口沿處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叫「雪頂」,這是它最典型的特徵。
牛毛紋,則是流釉絲絲垂下,在雪頂初見釉色的地方,隱約若現的紅,形成了像牛毛紋一樣的邊緣。
垂釉,顧名思義,器身越往下釉色越重,在足底形成一圈深褐色的積釉,叫「垂釉」。
在垂釉上還呈現出羽翅狀的黑色紋理,稱「雞翅足」。
瓶底自然不過足,現在市面上的郎窯紅杯,大多都因垂釉不佳,切去底部流釉的部分,即「切足」。
但真正的精品郎窯紅單杯,能做到自然垂流、不過足,這才是真正傳統的「垂足郎不流」。
瓷瓶作為賞器,允許切足,自然不過足的乃是極品;
….
再就是開片,郎窯紅的釉層,開大紋片。
開片是郎窯紅的特色,在開窯兩年內,會開出98%的開片,剩下的2%開片會隨著時間綿延,漸次開片。
釉中也偶有微小氣泡,自然靈動。
凝視瓷杯內部,宛若煙花綻放一般,把紅寶石般流動的美感展露無遺。
注入茶湯,如紅霞映水,更為絢爛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