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燒釉工藝還是很關鍵的,主要是把整個素燒過的胎體,浸入濃度適中的釉水中,利用胎體的吸水性,吸附一定厚度的釉層。
這種方法可使器物的釉層厚度趨於一致,操作較為簡單便捷。
由於釉有一定的粘度,在浸釉之後,器物的口沿部分,容易殘留未被完全吸附的釉。
當器物翻轉靜置後,這部分釉會逐漸乾燥,在口沿或底足部分,形成相對較厚釉層。
這種工藝痕跡,可見於傳世器和出土器。
當然,汝瓷標本的斷面,未見多次施釉的跡象。
這證明施釉工藝仍然為單次施釉,釉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為釉中氧化鋁含量的提高。
】
隨著釉中氧化鋁含量的增加,釉的高溫粘度和熔融溫度均有所提高。
這有利於厚釉的形成,從而產生堆脂如玉的效果。
釉燒,是汝窯制瓷工藝中的最後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釉燒質量的優劣,會對汝瓷品質產生極為直觀的影響。
窯爐結構和窯具的使用,是保證釉燒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
汝窯在釉燒時,窯爐內的升溫、降溫過程和氧化還原氣氛等,一系列燒成指標,稱為燒成制度。
燒成制度在汝窯產品上,留下了工藝痕跡,我們可以透過工藝痕跡窺見古人對燒成制度的精準掌握。
在燒製完成後,瓷器自然冷卻的過程中會出現開片。
這種釉層的裂痕,實際上是陶瓷釉面的一種缺陷。
可是恰恰相反,在北宋文人眼中,這一缺陷卻具有獨特美感,成為汝瓷的特徵之一。
釉的紋片又稱開片,是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產生的釉層裂紋。
出現開片,本身是燒成過程的一種缺陷。
胎釉的完美結合,應當是彼此的膨脹係數一致,從而使釉面無開片。
但這在宋代難以企及的絕技,由於材料和燒製工藝的關係,一般是做不到無開片這種程度的。
現在傳世汝瓷器中,唯一一件無紋器物,為藏於彎彎故宮的天青無紋水仙盆。
這件宋代文物因為瑕疵,成為瓷器中的另類,後來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這是一件傳奇的瓷器,它出生於我國宋代的汝窯。
它曾走進皇宮只供皇家使用,它甚至與乾隆皇帝有過一段故事流傳至今。
它成為國寶中的國寶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因為,它曾是一件不合格的產品。
不合格產品會成為國寶?這個不可能吧,真的可能。
我國最有名的瓷器,在宋代。
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舉世聞名。
“宋瓷天下第一”,而“汝窯為魁”。
這個位列五窯之首的汝窯,原產於汝州境內。
當年,周世宗柴榮命人燒造一種瓷器,稱為柴窯,即是最早的汝瓷。
而汝瓷有兩點與其他瓷器不同的特點,一是釉色奇特,介於藍與綠之間,如同雨過天晴烏雲散開後,露出的第一抹藍。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這個說的就是汝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