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六百零八章色調之美,妙不可言

鈞窯窯變的呈色,銅的還原反應是直接原因,而石灰鹼入釉則是間接原因。

這是鈞窯成瓷的根本,也是那麼多特徵出現的原因。

掌握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做出鈞窯瓷。

當然,這一切的發展都是有脈絡可循的。

鈞窯雖然在宋代最出名,但是唐代其實也是有的,這就是著名的唐鈞。

生產這種唐鈞的窯口,最著名的應該是郟縣黃道窯。

唐鈞,是黃道窯的代表性產品,俗稱「唐花瓷」、「唐花釉」,在唐代被人稱為「花翁」。

黃道窯生產的花瓷罐,是在黑釉、黃褐釉及茶葉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

【鑑於大環境如此,

所以顯得格外醒目,這樣才有了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工藝,也算是開闢了先河。

唐代遺物除花瓷和黃釉外,稍晚一些有白釉綠彩器,白釉略微泛黃,綠彩呈碧綠色。

宋代北方流行的五角或六角形露胎盤,郟縣黃道窯也有燒製,是為疊燒而形成的一種裝飾方法。

元代燒製過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黑花和鈞釉器物。

白地黑花四系瓶,與禹州扒村窯的一樣,上半部施白釉,以褐彩書「春夏秋冬」四字,下半部施褐釉。

唐代鈞瓷的特徵大致可用「厚重」來概括,它以黑釉上潑斑爆斑為代表的。

它以黑白為主色調,其間黑中泛藍,藍中隱白,藍白相間。

且釉體斑紋,隨著燒成溫度高低有流動感。

最終顯針尖狀、絲縷狀、流星狀、雨點狀等。

可以說是變幻莫測,讓觀者有著特殊豐富的審美體驗。

這一美學成就,與宋代鈞瓷紅紫相間的窯變斑彩十分相似。

其根本工藝技法,與宋代鈞窯是一脈相承。

故納入了鈞瓷的體系,稱其為「啟蒙期」。

唐代黃道窯鈞瓷的造型極為豐富,如碗、盤、壺、缸、瓶、爐、人物、動物擺件等。

這表明唐鈞既有使用類器皿,也向裝飾、審美方面發展。

而除了燒製白釉、黃釉、黑釉瓷外,從唐代起,還利用不同金屬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兩色釉技術。

產品有黑釉藍斑器,或在白釉上施青藍斑彩,形成了此窯產品的獨特風格。

特別從晚唐開始,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內鄉大窯店窯和禹州趙家門窯,出現的「雨絲狀」的窯變斑彩。

這更為宋鈞窯變工藝開創了先河,故有人稱這種窯變斑為「唐鈞」。

鈞瓷數百年之盛燒不衰,有其獨特的工藝特徵和風格,鈞瓷的窯變藝術更技高一籌,有著極高聲譽。

鈞瓷銅紅釉的燒製成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採用簡單的工藝處理,卻達到了給人以美感的藝術效果。

更引人注目的郟縣黃道窯,所燒製的黑釉藍斑器,在白釉上施青藍彩斑,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其窯變工藝可能是在蘸釉之後,採用塗彩或點彩的方法,以加重色彩。

經過窯變,使其形成塊狀的斑彩。

這種塊斑,形狀各異,變化萬千,黑裡泛藍,或黑釉黃斑,恰似金光閃閃,獨具風姿。

瓷坯先經素燒稍冷後上釉正燒,釉層較厚。

在燒造過程中,裡面含有多量的磷酸鈣物質,焙燒時釉層斷裂,釉料沸騰滾動。

由於各種元素重量不等,釉面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