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和汝窯瓷的區分,很多方面都是很明顯的。
比如燒成溫度,汝瓷的燒造溫度是1200°c。
再者,汝瓷胎體吸水率較低,這一點跟鈞瓷完全不同。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燒製溫度方面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還有,當鈞瓷溫度燒到1200度時,再往上升溫是比較緩慢的。
第四,燒製工藝方面不同。
鈞瓷由於燒製溫度高,要特別注意它的燒成以及防止變形。
底部足的部分,往往施用濃度較低的芝麻醬稀釉做一處理。
由於汝瓷的胎體吸水性低,也不易變形,工匠們往往把胎體施滿釉,做一處理後用支釘支燒。
這一項也是本質上的區別。
第五,汝瓷和鈞瓷釉層內的釉泡不一樣。
這一點我希望朋友們用放大鏡(最好是80倍的)仔細觀察,就知道了。
鈞瓷釉裡面的釉泡密集,且分散密佈並有些韻稱;
汝瓷釉內的釉泡則稀疏,有種隱約感。
“鈞汝不分”一說,對真正的行內人來說,並不難區分。
雖然窯口使用的原料基本相同,工藝大致相似。
甚至兩地工匠,相互學習和借鑑。
更有甚者,一些窯口既燒鈞瓷,也燒汝瓷,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現象。
在當年古窯址的挖掘調查中,天青、天藍和帶紅斑釉的某些傳世之物,在禹縣、臨汝兩地窯址內也確有殘片大量存在。
這就是在收藏界普遍流傳的“鈞汝不分”一說的由來。
實際上,鈞瓷和汝瓷作為河南兩大著名瓷種,不論是釉料成分還是燒製工藝,都有很多不同:
剛才說的是釉料的化學元素不同,其實在施釉的厚薄上也有不同。
鈞瓷一般施釉較厚,汝瓷施釉則比較薄。
在燒製工藝上,也不同。
鈞瓷一般是在底足內外掛滿釉,而圈足露胎呈芝麻醬色(褐黃。
而汝瓷如盤、碗、鼎等器物底足掛滿釉,好似用釉將圈足包裹起來,而在圈足內部用支釘燒的一種方法。
燒製之時,除了溫度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胎質之上。
胎質不同,在密度上也就不同。
鈞瓷的氣泡是密集型,而汝瓷的氣泡是稀疏型。
因此,所謂“鈞汝不分”一般是針對古瓷而言。
因為在當時,所燒製作品的色彩,沒有多少的區別。
而如今的鈞瓷和汝瓷,根據釉色的豐富和變化,就能加以識別。
而對於天青、天藍、月白之類的釉色,如果你稍加細心,也會發現有很明顯的不同。
認真研究起來,鈞窯和汝窯的區別很多。
宋代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但其中北宋官窯、哥窯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現明確的窯址。
即使專業研究這方面知識的行內人,依然沒法能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
而傳說中的柴窯,更是絕世罕見而無流傳——那麼在說鈞窯和汝窯之前不得不提柴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