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寶中之寶

御窯之中的鈞窯,也就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專業燒製各種皇室用瓷。

特別提示,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花石綱是怎麼回事,現代人很多都應該知道,因為水滸傳的宣傳。

能夠跟奇石什麼的相提並論,這種人工燒製出來的瓷器,其精美程度就可想而知。

這就是鈞窯,五大名窯任何一個,都名不虛傳。

而再就是哥窯,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到今尚沒有發現。

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

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

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製的。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

其中彷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

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這就是北宋五大名窯之四,最後一個就是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到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

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

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

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因此十分珍稀名貴。

據史籍記載,宋代官窯有三處。

宋代的官窯窯址有南北之分,即北宋的汴京官窯和南宋的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終結。

而宋室南遷後,又在杭市另立了新窯。

此為汴京官窯的繼續,史稱“南宋官窯”。

有關南宋官窯的最早文獻,見於南宋葉寘《坦齋筆衡》中的記載。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文中明確指出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帶有內廷及大內的用意。

同時也指出了修內司官窯,是彷汴京官窯形制特徵所燒製。

這座窯口以澄泥做範,製作極其精緻,其因釉質晶瑩透徹而受世人珍視。

文獻中所記載的三處宋代官窯,一處在北宋時期的汴京,其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由於傳世官窯器的釉色、器型等與汝窯相彷,因此有學者認為汝窯即是北宋時期的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