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彷制鈞窯瓷,柴窯點火前,還必須關注一下詳細的天氣預報。
如果天氣的條件不是很好,就需要注意了。
但是,制胚完成,也不能拖得時間太久。
入窯燒製,三天開窯。
這時,往往一窯四五十件志鈞盞,只有寥寥幾件精品,摺合下來精品率僅有5%。
但是,就算只有兩件精品,也能讓業內人是交口稱讚。
手工拉坯製作的“志鈞盞”,裝飾手法採用跳刀紋、旋紋、鈞釉、天目釉。
造型關鍵的口與足,精修出微足、高足、翻口、斂口等。
不同裝飾手法的組合,帶來的是不同的視覺體驗。
結合柴燒工藝,或施窯變多彩的鈞釉,或無釉裸燒,使得一款小小的茶盞,可以呈現的風格面貌多達近百種。
俗話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有些感覺上的東西並不牢靠,需要反覆的做出成品進行對比,才能確定哪一種更好。
“更好”,是所有制瓷匠人對鈞瓷藝術的追求,陳文哲自然也不能例外。
只不過,他之前就做過鈞窯瓷,現在自然不會在做。
但是,不做鈞瓷,他可以做點哥窯瓷。
真正說起來,宋代五大名窯當中,官窯、哥窯、鈞窯,三者的相似之處實在是太多了。
宋代名瓷中,官窯、哥窯、鈞窯均是宋瓷中的珍品。
這些精美的瓷器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一種用來珍賞的陳設之瓷。
功用相同,又處在同一個時代,相似之處是難免的。
採長補短,借鑑別人的頂級技術,哪一個時代都有。
當然,借鑑歸借鑑,總不可能最後做的瓷器一模一樣。
所以,從瓷器的造型、胎釉、支燒方法等,官窯、哥窯、鈞窯瓷器的特色都不相同。
宋代名瓷中,官窯、哥窯、鈞窯均是名揚四海的宋代著名瓷窯。
北宋官窯的窯址至今並未找到,而且文獻記載的資料也較少。
哥窯的窯址也並沒有確切的發現,這更加增添了哥窯瓷器的神秘性。
哥窯瓷器造型精美,器身佈滿了裂紋,這種帶有缺陷之美的瓷器傳世品極少,所以堪稱為我國珍貴的瓷器。
鈞窯的發展十分清晰,從北宋至金元時期,鈞窯一直燒造。
官窯和鈞窯先不說,先說哥窯。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主要是以陳設瓷和彷古瓷為主。
葵口碗、五足洗、弦紋瓶、菊瓣盤、三足爐、八方杯等均是常見器物。
宋代哥窯瓷器的胎體非常緻密,一般呈灰色、土黃色,或者深紫灰色。
宋代哥窯瓷器的釉色主要有粉青、翠青、灰青、灰黃、米黃、月白等多種。
哥窯瓷施釉較薄,呈酥油光澤,也具有“金絲鐵線”特徵。
哥窯瓷器的支燒方法,主要採用施釉裹足支釘燒。
同樣作為宋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哥窯瓷器,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一種。
在它的身上有著不少不解的謎團,比如哥窯是官窯類同的一個窯口,而且非常接近。
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徵,也開片。
那麼它有多接近呢,見過哥窯和官窯瓷器的,只要對比一下,就知道其接近程度。
這種相似度,有時候連專家都分辨不清。
有時候區分它,確實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