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攢珠

一件文物損壞之後,也有一點好處。

因為破壞了的文物,研究起來更加方便。

不怕再次破壞,卻正好可以讓研究人員透過看內部表現,更好的演技宋代哥窯器。

比如,可以更加仔細的檢視“聚沫攢珠”。

“聚沫攢珠”這個詞彙,到現在也沒找到確切的出處。

不過,有的說是宋徽宗說的,陳文哲對這個說法存疑。

因為要看到釉面下面的小氣泡,需要使用放大鏡來觀察。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雖然科技還是挺先進的,但是也沒現金到有放大鏡!

那麼趙佶是怎麼看到這個現象的呢?如果是聚球,那麼就好理解了。

但是,很多典級記載的是聚沫攢珠!

在孫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的鑑定》書中提到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

“聚沫攢珠”具體指的是什麼?

其實,可以在這裡“咬文嚼字”一番。

先說“沫”,沫指的是泡沫。

泡沫在百度百科中,解釋是“聚在一起的許多小泡。

由不溶性氣體分散在液體,或熔融固體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再說“珠”。

就是很多細小的泡泡,聚合成大的氣泡,就稱之為“珠”。

另外兩個動詞,其中“聚”指的就是氣泡緊挨著,聚集在一起的狀態,泡沫就是小氣泡聚集的狀態;

“攢”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zan,當作積累講。

在這裡陳文哲認為可以理解為氣泡互相疊加,聚攢在一起。

另外一個讀音是,用現成的零件拼裝在一起,也就是說氣泡會有一串的特徵。

透過這樣的分析,聚沫攢珠說的就是釉面下面的氣泡。

釉面的氣泡形成,是有許多因素引起的。

比如釉料的配方、釉的粘度、燒製工藝等等。

總體來說,有大概幾個原因。

首先是內因,由於胎釉本身反應產生的氣泡。

胎體當中有很多氣孔,有的開口,有的閉口。

溫度升高時,氣體產生膨脹,開口氣孔中的氣體進入釉層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