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代乾隆時期的倒流壺特徵,陳文哲從其造型和工藝上,可以做出很多倒流壺。
他現在彷的是一把豆青釉倒流壺,它的珍品為乾隆年間的物品。
接著就是青花、五彩、粉彩、黑釉、藍釉、黃釉的各做了一件。
其實想一想,這種倒流壺在古代還是很有用的,要不然歷朝歷代也不可能只是因為奇技淫巧就追捧它。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製作倒流壺呢?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各種猜測。
最令人信服的一個回答是,倒流壺應該是古人乘馬車出行必備之物,尤其是出遠門更要攜帶此物。
在古代,馬車車輪都是木輪,道路多為土路,因此馬車行走時十分顛簸。
在這樣的情況下,攜帶普通帶蓋的瓷壺根本無法使用,因為壺中水會溢位來,壺蓋也極易摔碎。
而倒流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被古人喜愛。
完成了各種各樣的乾隆倒流壺,做這種器型已經到了收尾階段。
不過,作為種花家的最後一個王朝,收尾也得有點紀念意義。
所以,陳文哲又做了一把道光年間的倒流壺。
這應該是道光時期十分難得的精品瓷器,而且還是一件倒流壺。
做完之後,這件倒流壺精美的造型,讓人愛不釋手。
這件青花瓷壺,造型精美。
瓷壺沒有壺蓋,壺身刻有花卉等圖桉。
落的是“慎德堂制”的款識,這個款識說明,此壺如果是真品,那麼它就是清道光十四年到道光三十年間製作的。
慎德堂是圓明園內的一座宮殿建築,位於圓明園九州清晏島。
這是道光皇帝,與咸豐皇帝在圓明園內居住的寢宮。
慎德堂建成之際,道光皇帝創作《慎德堂記》一文,解釋了“慎德堂”名字的由來。
“崇儉去奢,慎脩思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這其中也包含了對子女的教育,告戒皇子皇孫,祖宗創業不易。
出於對慎德堂的偏愛,道光皇帝要求慎德堂的日用品上,都必須帶有“慎德堂制”的款識。
做到這裡,清代的青花瓷也到了收尾階段。
之前的皇帝都做過了,之後就來到了最後的清光緒時期。
隨著“同光中興”的出現,景鎮瓷業雖明顯萎縮。
但官窯、民窯仍不斷燒造瓷器,與咸豐、同治二朝相比,產品數量要多,且其中也有少數精美之作。
所以人們往往把光緒瓷器,比作清代制瓷業“迴光返照”的一個階段。
光緒青花瓷完成了一次復興,出產青花瓷品種和數量為晚清時期之最。
光緒青花的代表作,應該是青花花卉紋觀音瓶。
&n,寬11cm。
此器物敞口,束頸,熘肩,腹下部漸收,瓶身細長,器型規整,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胎薄體輕,釉質光潔無暇,線條流暢,華美清麗。
瓶身通體青花為飾,腹部繪有花卉紋,花開正豔,妍美飽滿。
枝葉舒展輕盈,筆意酣暢灑脫,花卉風姿典雅。
青花髮色濃郁純淨,畫工飄逸灑脫,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收藏陳設的少見佳器。
據《清檔·內務府工業清冊》記載,光緒元年(1875年)和二年,景鎮御窯廠先後為朝廷燒製過大量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種色釉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