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海外競求鳴遠碟

卵幕杯以明代萬曆年間,浮樑景鎮人吳昊十九所制的杯子最為知名。

再就是薄胎杯,即杯子的瓷胎很薄,幾乎沒有胎骨的薄度。

明代著名的卵幕杯,就幾乎不見胎骨。

明代永樂和成化時期的薄胎杯,工藝成就頗高。

清代也有製作薄胎杯,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器物最為經典,工藝最為突出。

除了這三種,還有其中比較出名。

比如酒令杯,酒令杯是古人飲酒時助興用的一種杯子。

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酒令杯,而後一直有製作,清代酒令杯多為青花、五彩、素三彩等品種。

酒令杯,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用來喝酒的,跟酒脫離不了關係。

最早的酒字寫作“酉”,是酒器的象形。

“象尊形,中有酒也”,說明酒器與酒相伴而生。

最早的飲酒器皿,就是用陶器製作的。

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在今南河、齊魯一帶,已出現了用黑陶製作的。

不同用途的酒器,如樽、杯、缶等。

在出土的古代陶瓷中,酒器佔了很大的比例。

這些陶質酒器,製作工藝十分精美,現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比如,在酒城瀘州博物館陳列室裡,有一隻當地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先秦陶質飲酒角杯,它是專供飲宴賓客之用。

很顯然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角杯,就是角形杯。

不過,我國的角形杯沒有底部開孔的,是從杯口飲用。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陶製的角形杯。

到商代,以牛角(或犀牛角)為原型的酒器演變為禮器,稱為“兕[si]觥[ng]”。

這才一次做的不是角杯,所以陳文哲首先做的是一件北宋鈞窯天青釉酒令杯。

此杯直徑 9.5厘米,它器形獨特,構思新穎,為宋人酒具。

杯內立一人形,略似不倒翁狀,瓷罩覆之,中有圓孔,恰能露其頂,注滿酒則人形浮出,無酒則否。

杯中人形象徵著執行酒令的人,斟酒時依據人形面對的方向決定飲酒者。

還有,胡建省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件特殊的酒令杯,那是一件明代德化窯八稜形酒令杯。

它融藝術、科技和實用為一體,造型之優美、設計之巧妙不僅是實用的酒具,也是精緻的工藝品。

該杯高3.8厘米,口徑7.8厘米,呈八稜形,杯內底有一直立的瓷塑老翁,雙目微合,敞袍袒腹。

凋塑線條簡練,衣衫袍帶,寥寥幾筆,栩栩如生。

這是一件“公道杯”,這個陳文哲剛做了不少,現在做起來自然熟悉。

它雖然是一件公道杯,但也是一件酒令杯。

清代俞敦培的《酒令眾鈔》記載了貴族士大夫飲宴中的各種酒令,明清二代尤為盛行,輸者罰飲一至數杯,為避免杯中酒多酒少之嫌,平心杯應運而生。

該八稜形酒令杯系傳世品,唯一有從胎釉形制來判斷年代、產地。

明代德化窯的瓷土碾磨極細,漂洗甚淨。

瓷土含氧化矽等較高,燒成後胎體緻密細膩,透光度好,質感如玉,滑而不膩,潤而不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