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以銅為鏡,穿越古今

雖然得到的資訊不多,但是陳文哲還是透過一些蛛絲馬跡,確定,在陽洛這個地方,應該是最少有一面磨鏡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就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尤其是先秦戰國這一青銅文明的濫觴時代,工藝精湛的青銅製品層出不窮。

鬼斧神工的先進技藝,令人匪夷所思。

考古發掘中常常有“穿越之物”的驚豔問世,更有現代科學所無法解釋的神奇現象。

然而隨著秦後禮樂的日漸崩壞,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而小巧、實用的銅鏡異軍突起,成為此後兩千餘年青銅製品的中流砥柱。

魏徵死後,唐太宗說過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有人可能疑惑,從來使用的都是玻璃鏡子,古人是怎麼以銅為鏡的?

古人鑄造出形狀圓滑、厚度均勻的銅塊,然後將其中一面打磨成光可照人的鏡面,還原金屬本色,從而達到照面的目的。

從最開始的原始部落,一直到明代引進玻璃鏡之前,數千年來國人始終以青銅鏡修容上妝、正衣束髮。

到了漢代以後,人們對於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便在銅鏡的另一面修飾精美的圖案或吉祥的文字。

由於銅鏡是生活必需用品,因此考古史上出土的銅鏡數不勝數,非常之多。

所以每當一座墓葬中出土了銅鏡,考古人員大多已見怪不怪。

然而這一面漢代銅鏡的神奇亮相,卻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跳了起來,因為它就是傳說中的稀世珍奇“透光鏡”!

這面鏡子直徑7.4厘米,淨重約50克。

現在看它平平無奇,只是一面輕質的小手鏡。

但是,當你將光源對準它的正面,毫無疑問會有所反射。

神奇的就是,它反射出的映像,竟然是銅鏡背部的樣子,包括銘文和紋飾!

需要注意的是,光源是打在銅鏡正面,而從未接觸過背部。

然而反射影像,呈現出的卻是背部的圖案。

好像是光源從背部徑直穿過去一般,銅鏡彷彿變成了“鏤空”狀態,極具神秘色彩。

所以它才被譽為“透光鏡”,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呢?

這種具有幻象能力的銅鏡,被古人長期奉為“神物”。

然而遺憾的是,這一技術傳到宋代就已失傳。

至今在全國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數十萬枚銅鏡中,具備透光效應的不過半百,而且大多出於漢代。

因此漢代的透光鏡,也被譽為古代“黑科技”的最高巔峰!

透光鏡不止在國內是明星款,在國外同樣受到熱烈追捧。

西方國家稱之為“魔鏡”,然而即便是世界範圍內的高科技,都無法複製出一面相同的漢代透光鏡。

為了探尋這一千古謎題,專家們潛心研究了數年,終於發現了“魔鏡”的秘密。

原來銅鏡透光的原因,是由於厚度分佈不均造成的。

但是這種不均的差異,非常之小,僅有幾微米,憑肉眼無法識別。

而且形成這種特殊彈性形變,還與當時工匠如何打磨鏡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