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八百零四章蜻蜓眼琉璃珠

戰國時期的鏡鈕,大部份是三絃鈕。

此類鏡鈕由戰國開始,歷經秦至西漢初年,直到西漢下半葉才為半圓鈕所取代。

鏡中用山字形設計,乃是戰國鏡中重要鏡式,更是南方楚國的特有色彩。

楚鏡雖然起步較晚,但從戰國中期開始,南楚地區銅鏡鑄造迅速發展,不僅數量大,而且品種繁多、紋飾精美。

山字紋是楚鏡中最為盛行的紋飾,常見的是四山紋,五山紋次之,三山、六山紋較為罕見。

山字紋的起源與寓意眾說紛紜,一說為山字紋既寫實又寓意,將天地之間有山,山與山之間有花草、動物,無垠世界具體而微地掌握在隻手可握的一方銅鏡間。

其中的經典,戰國四山鏡肯定是其一,這種銅鏡的直徑只有11.5cm。

此鏡代表戰國特色的是三絃紐及凸邊,代表楚國的則是山字形圖案。

此鏡為四山鏡,鏡邊的厚度大於鏡面的厚度,由鏡邊向內有一條光滑及向內凹的環帶。

與三絃紐一般,此類鏡邊特色同樣延伸到到西漢中期,也因此戰國銅鏡與西漢早期銅鏡的分別往往基於花紋的不同來判定。

方形紐座在此時較為少見,紐座無紋飾,四角飾以八葉紋,與四山形成一規律的韻律。

楚國鑄鏡匠師不僅在山字紋上尋求變化,並常以與山字紋相宜的花葉紋或動物紋作為輔助紋飾。

他們在鏡背上營造出活潑靈動,生機盎然的景色。

這樣的青銅鏡,在戰國時期的品種很多,比如彩漆四山字紋鏡,還有就是螭龍紋鏡。

戰國銅鏡在紋飾方面,雖然已有不少花樣,仍可分為幾大類。

如山形鏡、素鏡、獸紋鏡、方連紋鏡、蟠螭紋鏡、羽狀紋鏡、鏤空紋鏡等主要形式。

此時期銅鏡上的龍紋形象,趨近於同時期流行於青銅器上的蟠螭紋。

因此戰國時期龍紋鏡,一般也稱之為蟠螭紋鏡。

用蟠螭紋作為裝飾的銅鏡,在南方楚地較為流行,為「楚式鏡」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既然有了螭龍紋的鏡子,自然也就不缺其他龍紋的鏡子,比如雙龍紋鏡。

此鏡鏡鈕呈拱橋形,圓紐座,中間有一環帶,底紋結合雲紋與菱格紋,與外圈主紋飾之底紋相同,連成一氣。

鏡身外邊先有一凹槽,再有一道凹曲面素身環帶。

外邊是較高身的邊,薄鏡身同樣為戰國銅鏡的主要特色之一。

方格捲雲之地紋上,以變形龍紋為主紋。

雙龍以鈕為中心同向排列,卷軀回首,生動活潑。

類似的紋飾,可見於大海博物館收藏的變形四龍紋鏡,與南湖衡陽公行山墓地、湖沙侯家塘等地出土之銅鏡。

當然,戰國時期的鏡子種類很多,除了那些規矩的青銅鏡,還有鑲嵌玉琉璃鏡。

這種鏡子屬於戰國中晚期,無鈕,代以圓形藍色琉璃,上有白色回形花紋。

其外套以玉環,作為鈕座。

周圍嵌藍色琉璃,有白色目形或六出花形紋飾,外緣為索紋玉環。

此鏡裝飾獨特,鏡面已覆重鏽,或以為不是銅鏡而是某種飾件,有待進一步研究。

很可惜,傳說這面鏡子是民國時期被盜掘的陽洛金村古墓群所出,一般認為該墓群是東周時期的周王室墓地。

它直徑12.2厘米,背部正中的鏡紐是一顆藍白色同心圓紋樣琉璃珠,鏡紐外是一圈玉環。